10万吨级航母能不能采用“核常混合动力”?


最近有一个颇为奇怪的说法就是,最新下水的18舰甚至是今后的下一代更大的平台,有可能采用所谓的核常混合动力。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对这种说法感到有些奇怪,当然稍微想想也知道,这种说法出处的根本,显然还是来源于:“对于坚持核动力不动摇,永远不会认输的部分人士”,用这种方面来对自己原先的动力理论进行最后的“曲线救GUO”。说白了就是哪怕18舰或者以后更多的平台在航行中出现舰岛烟筒明显冒烟的状况,但是也不能就肯定说是常规动力了;说不定里面还隐藏着一个或者几个核动力包,冒烟的常规锅炉只算是核动力包的补充而已。这也就是部分人嘴里的核常混合动力模式。问题是这种动力模式在历史上真的曾经存在吗?你还别说,在全球海军装备史上还真的出现过。


这就是前苏联建造的2.4吨的基洛夫级巡洋舰。就曾经在核动力包之外;另外保留了燃油锅炉作为动力系统的补充。主要是担心并不成熟的核动力系统的日常蒸汽产量不够,导致最终的极限航速不达标;因此才在基洛夫级的动力舱中保留了燃油蒸汽锅炉和为此提供油料的大型油槽;因此基洛夫级可算是核常混合动力的最早应用。但是基洛夫级的研发和建造已经是至少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这类模式,还会用到当今的超过8万吨级,甚至是10万吨以上的巨型航空平台上吗?这种概率其实已经无限接近于零。首先这种核常混合动力模式,本质上是早期核动力技术不过关,不得已而用常规燃油锅炉进行补充的临时措施。如果核动力包的蒸汽产量和其他综合技术指标完全符合要求。则断然没有必要,


再在核动力系统之外补充存在几台燃油锅炉和体积更大的专用燃油槽的必要。这么做就等于买了一辆新BXW,因为跑长途担心其发动机会随时抛锚,还必须在后座和后备箱里面硬塞上2匹骡子一样的无厘头。而实际上就算是基洛夫级,在几十年的服役期间,也从来没有在核动力包运行的同时还要开启燃油锅炉临时补充蒸汽产量。因为核动力系统产生的蒸汽与燃油锅炉产生的蒸汽,两者的压力和温度都不一样。想让两者同时出力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说是在核动力包出现运行故障,导致完全停堆的情况下,才会临时启动燃油锅炉生产蒸汽进行替换性的推进。因此说这种模式是核常混合动力,还不如说是核常交替动力。因为混合动力和交替动力在本质上是有明显区别的。混合动力要求可以同时出力,


中间并不需要明显的状态切换。而交替动力则必须进行完全切换,随时只有一种动力模式可以正常工作。而当某一个模式工作是时候,另外一种模式则完全不参与工作,成为完全的死重。比如部分7500吨级的驱逐舰上就是典型的柴燃交替动力。柴油机用于中低速巡航,而燃气轮机切换后用于战斗或者准战斗期间的高航速状态。两者任何时候只能二选一。基洛夫级的所谓核常混合动力,说白了也是核常交替动力。而所有基洛夫级在服役以后,出远海巡航的机会极少;很少出现需要临时启动燃油锅炉的状态,因此即使基洛级保留有高高的烟筒,但至今几乎没有基洛级冒烟的照片流传。这也暗示这种核常混合动力,就是一种整体设计不完善、完全不值得大面积推广失败模式。在超级大国海军的,


发展历程中,搞核动力就完全是核动力,采用常规动力就完全是常规动力。当然在所有的尼米兹级甚至是福特级上,仍然存在小型蒸汽锅炉和柴油辅机动力系统,但是这类锅炉只是提供少量蒸汽确保管道温度;以及在核动力完全战损的情况下,保留最后动力希望的。这些系统都极少用到,与理论上的核常混合动力基本不搭边。因此今后某方家的超级航空大舰,要么是完全的先进常规动力,要么是超级核动力;核常混合?纯属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