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芝军事学院是俄军一所合成军队指挥学院,校址在俄联邦首都莫斯科。该学院创建于1918年,是苏联十月革命后第一所高等军事学院,旨在从工农中培养具有高等军事文化程度的指挥干部。伏龙芝军事学院在世界上享有最高的声誉,这是因为它在80年的建校史中培养出了很多出类拔萃的军事人才。57位开国上将中,有3人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那么这3位开国上将都是谁?授衔时担任什么职务?
01上将刘亚楼
刘亚楼,1910年4月8日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住月形下,没有田地,单靠父亲上山砍柴卖过日子。他10岁时上崇德小学,14岁时入湘店高等小学。两年后考入长汀省立第七中学。不久辍学回乡,任教于崇德小学,在校长刘克模的引导下,接受进步思想,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1929年8月中旬,刘亚楼由张涤心、李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2月,入红4军随营学校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第12师35团政治委员,第11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
抗日战争时期,刘亚楼担任抗大教育长,协助林总、刘帅、罗瑞卿等组织教学工作。1939年,刘亚楼到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被授予少校军衔,并参加苏联卫国战争。建国后,刘亚楼出任空军司令员,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955年,刘亚楼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授衔时担任空军司令员。
02上将杨志成
杨志成,1903年出生在三穗县城郊的一个侗族家庭,16岁时入贵州甲种农业学校学习期间,曾参加过贵州学生声援北平青年“五四”运动的爱国游行活动。农校毕业后加入滇黔联军准备北伐。1926年3月考取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在军校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3月转人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一营连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戍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冬因病到苏联就医,后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46年回国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和鸡西等地组织领导军工生产。解放战争中担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为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建国后担任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03上将李天佑
李天佑,1914年1月8日生于广西临桂县六塘圩高坡寨,幼年时读过两年私塾,后随父母赶圩卖柴卖席卖竹器,在桂林一家米粉店当过学徒。1928年入桂军当兵。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百色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天佑曾担任红三军团第5师13团团长,参加东征福建的朋口、连城等战斗,李天佑在南平县西芹指挥该团歼灭国民党号称铁军的第十九路军的366团,开创了红军1个团在运动中歼敌1个主力团的辉煌战绩,荣获三等红星奖章,该团被授予“模范13团”奖旗。
抗战爆发后,他担任第343旅副旅长,参加正太路的多次战斗,消灭日军数百人,缴获战马数百匹和200支步枪。1938年底,李天佑奉命赴苏联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解放天津西线指挥员,指挥38军、39军,全歼天津国民党军13万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授衔时担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兼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