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期将继续讲述为何希特勒下令陆军停止围攻被困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的战争之迷……
保护佛兰德斯地区免遭战火蹂躏乍一看来,这不像是战争时期军事决策的依据。但这个看似笑话的原因的确存在。哈尔德在5月25日同希特勒的会谈后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下面的一段话:
佛兰德斯地区的标志
现在我们的政治当局认为,最后的决战必须在法国北部而不应在佛兰德斯一带进行。为了掩饰这个政治目的,却告诉我们说,佛兰德斯一带的地形由于水道众多、不适于装甲部队作战。
战后,美国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对哈尔德目记中的这个所谓“政治目的”感到大惑不解。为此,他专门去信询问了当时还健在的哈尔德将军。哈尔德在回信中写明了希特勒不希望在佛兰德斯地区用兵的另一个理由——政治上的原因。这在军方看来是十分荒唐和愚蠢的:
他(指希特勒)不希望这个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居民重大损失的最后决战,发生在佛兰德斯人居住的地方。他说,他想把这个日耳曼后代佛兰德斯人居住的地方变成一个独立的纳粹区域,从而使他们和德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他在佛兰德斯地区的支持者、为此已经作了长期的活动。他已经答应他们,使他们的国土不致遭到战争的破坏。如果他现在不实践诺言,那就会严重损害他们对他的信任。这对于德国将是一件政治上的损失,这是他作为政治上负责的领袖所必须尽力避免的。
这个理由在许多学者看来无非是希特勒为应付陆.总对“停止前进”命令的反对意见而临时想出来的推脱之辞。但这个所谓“政治目的”实在难以服众,可能用笑话来形容更为贴切一些。威廉·夏伊勒后来在他的巨著《第三帝国的兴亡》中这样评价希特勒的这个所谓的政治上的理由:“这看来好像是希特勒又一次突然发生的神经错乱。”
在关于“停止前进”命令的种种说法当中、可能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就属“金桥神话”了。据说,希特勒下达停止前进命令是有意留给被围英军一条退路,为英国远征军在海峡上搭建了一座“金桥”,故意放英军逃走。他之所以这么做,据说是因为联军在敦刻尔克遭到全歼的话会使高傲的英国人蒙受羞辱,为了在法国之战后与英国媾和、保全英军的体面,元首故意在敦刻尔克放了英军一马。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英国军事名宿利德尔哈特,他援引时任A集团军群作战处长布鲁门特里特的回忆提出了这个说法:
(布鲁门特里特回忆希特勒在入集团军群总司令部视察时说)希特勒的情绪非常好,他承认这次战局是“一明显的奇迹”,并对我们发表了战争将在6个星期内结束的看法。其后,他希望同法国缔结一项合理的和约,这样就容易同英国取得协议。接着,出乎我们意外,他竟以赞许的口吻谈到英帝国,谈到英帝国有必要存在,谈到英国给世界带来的文明……他解释说,他的目的,是要在英国认为可以保住体面而接受的基础上讲和。
接着,哈特引用布鲁门特里特的观点提出了“金桥神话”:
他(布鲁门特里特)认为,下令停止前进不仅仅出于军事原因;这是较易媾和的政治方案的组成部分。如果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被征服的话,英国也许会认为有损体面,必须洗掉这一耻辱。希特勒希望以听任英国远征军逸走的办法来博得英国的好感。
战后,在很多关于敦刻尔克战役的军事著作中,这个“金桥神话”都被列为“停止前进”命令之谜的“重要一解”。其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入,可以说在有关于此的种种解释之中是最主要的一种。不过,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神话”是否属实呢?
很多学者在研究战时德英关系时都指出、希特勒对英国抱有一种奇特的好感。德国著名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就指出:“在希特勒的计划中英国被设计为一个盟友、至少是一个善意的中立国。希特勒没有做出侵犯英国或一场海上战争或封锁的准备。”至少在希特勒心目中.他更愿意同英国而不是和意大利之流结盟。战前希特勒在一次事关于此的谈话中就说道:“我宁愿要-匹英国纯种马,而非一头意大利驴子。“而且、英国的崩溃对德国而言未必有利。
据说希特勒在敦刻尔克战役的两周后的一次谈话中说道:“军队是英国及其帝国的支柱.如果我们打垮了英国侵略军、大英帝国就定了。如果我们既不想要也无力继承这个帝国.我们就必演给他一个机会。但我的将军们还没有体会到这一点。”对此就有学者指出:“英国是一个殖民大国、它·旦垮台,势必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它整个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而一战之后.战败的德国丧失了它全部的海外殖民地、海外力量是一项空自、一旦上:述情况发生、忙于战争的德国是得不到它的多少遗产的。”甚至德军中一些高级将领也或多或少地抱有类似的想法.哈尔德在他5月21日的日记里就写道:“主要的敌人是法国。我们打算在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寻求同英国的接触。”
“金桥神话”的始作俑者之一,时任八集团军群作战处长的布鲁门特里特,最终军衔为步兵上将。
许多学者并不否认希特勒可能存在着对英国的好感共至于和解的想法.但这并不代表这和“停止前进”命令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国为就目前发现的历史资料来看、这种说法是缺乏依据的。
第一、“金桥”神话的创造者和维护者多引用的是个人在战时的回忆.而这种根据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例如大部分持这种观点的人都引用了上述布鲁门特里特将军的回忆作为主要的论据,但在希特勒在这次谈话中并没有指明“停止前进”命令与之有关.而后的推论也只是布鲁门特里特将军的个人意见。以这个猜测性很强的论据来证明“金桥”神话恐怕也有失偏颇。
况且,德军中一些将领同样对此说嗤之以鼻、时任陆.总作战处处长的豪辛格中校这样评论道:“我们要为拥挤在教刻尔克周围的英国远征军打造一座回家的金桥?我们想给他们一个撤军的机会?那纯粹是胡扯。”这种说法就连希特勒身边的亲信也认为是无稽之谈。驻最高统帅部的海军联络官普特卡梅将军就曾表示:“希特勒故意让英国人逃脱之说,是属于寓言范畴的。”更有力的证据则来自于他的贴身副官:根据希特勒的陆军副官恩格尔少校的日记所载,元首此时的态度与布鲁门特里特所揣测的恰恰相反:希特勒在那几天经常表示,为了迫使英国愿意媾和,他要消灭英国军队。而希特勒的空军副官贝洛则认为、“英军对他没有意义。”
第二,如果说希特勒确实是因为“金桥”神话而故意叫停了装甲部队,那么他们又如何解释与“停止前进”命令同一天下发的第13号作战指令中要求消灭联军的命令呢?
此外、人们在解读“停止前进”命令时、往往还忽略了它前面的另一项命令:
根据元首的指令,第8军和第2军在B集团军群左翼的协同下向阿拉斯东部的进攻应继续向西北发展。另一方面,向阿拉斯西北面进军的部队不应越过朗斯-贝顿-埃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一线(运河防线)。在西翼,所有的机动部队都停止前进,让敌人去碰撞上述有利的防线。
也就是说,在包围圈的西翼,朗斯以南的德军部队并没有停止进攻。如果“金桥神话”是真实的话,那么又该如何解释这道命令和B集团军群在东翼继续进攻的事实呢?还有,为什么在两天后当发现联军开始大规模撤退时、希特勒又下令让装甲部队恢复进攻呢?这一连串的疑问都与“金桥”神话中希特勒的愿望相悖,也难怪德国二战史专家雅各布森将其视为“战后奇谈之一”了。美国空军指挥参谋学院的保罗·小布劳恩贝克少校在他的论文中也反驳了这种观点:
希特勒让德国空军摧毁在敦刻尔克海岸的英国远征军的命令完全驳斥了那些断言希特勒的停止命令可能存在政治动机的说法……如果希特勒真的认为在敦刻尔克放英国远征军一马可以缓解与英国的和平关系,那他绝对不会下令戈林的空军展开攻击。
第三,根据“金桥神话”,在敦刻尔克放英国远征军一马是为了日后大英帝国“体面的投降”。但是,试想一下,如果在敦刻尔克一举歼灭英军,那么这支几乎包括了英国全数常备陆军的覆灭将会使英国在本土防御方面无以为继,会更沉重地打击英国的抵抗意志。对此,英国历史学家麦克塞就肯定地讲道:“吾人有充分基础论断,诚如英国陆军部所承认的,如果英国远征军与法国第l军团残部在敦刻尔克,这个必然沦陷之地被全数歼灭,则可能会摧毁国家整体抗敌意志。”古德里安作为一名前线指挥官尚能清楚看到“只有俘虏英国远征军,才能加强大不列颠同德国签订和约的倾向,或者才能增加在可能的登陆英国的作战中获胜的机遇”。希特勒作为一位日后纵横欧陆的枭雄,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综上所述,“金桥神话”是不真实的。姑且不论那些“神话”制造者背后的动机,首先“金桥神话”就是缺乏坚实依据的,并且这个神话从军事政治角度来看,于情于理都讲不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