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第1集团军坦克第10师的师部驻地,为何驻防苏州?
“吴门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在其诗作《拙政园图咏》中写道:“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精准概括出苏州园林“咫尺乾坤,壶中天地”的造园哲学。在人们的印象中,提及苏州就是园林美学、文章风华。实际上,苏州也是一座军事价值极高的兵家必争之地。
▲苏州
本智者不说远的,就说一说近的,以佐证苏州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在大军区时代,苏州是南京军区第1集团军坦克第10师的师部驻地,于1993年8月由镇江句容迁驻于此。问题来了,坦克第10师为何驻防苏州?苏州的兵家必争属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磨刀不误砍柴工,本智者且为诸君梳理一下坦克第10师的基本情况。坦克第10师于1967年8月在江苏句容成立,辖坦克独立第4团及坦克自行火炮第284、第286团,军政主官配置为马筠贞、范振春。
1969年8月,坦克第10师建制内各坦克团番号调整,辖坦克第37、第38、第39团。1983年1月,坦克第10师交由第60军代管。1985年百万大裁军,第60军番号停用,坦克第10师编入第1集团军编制。此时,坦克第38团撤编,其番号由原第60军坦克团沿用。
▲原南京军区第1集团军旧照
1993年8月,坦克第10师师部离开了诞生之地,奉命迁驻苏州。在本智者看来,坦克第10师师部机关驻防苏州,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苏州不仅仅是江南水乡,也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苏州的山川形胜用五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即“枕江而倚湖”。老祖宗用语言简意赅,诚如斯言。苏州地处长三角中部、苏东南,北依长江、南面太湖,且有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苏州境内既有平原,也有丘陵,河流纵横、湖泊密布,一派江南水乡气象,如下图所示:
▲苏州及周边3D地势图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苏州成了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江淮防线是南方政权与北方政权掰手腕的核心区域。虽然苏州并非江淮防线关键节点城市,可是依赖其水利和漕运能力,却间接支撑了江淮防线的后勤需求,这是非常关键的存在。
再以解放战争为例,随着苏州的解放(即1949年4月27日),标志着敌在江南地区军事上的彻底失败。再者,苏州历来是长三角出了名的“膏腴之地”代表,客观上也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所以,坦克第10师师部迁驻苏州,这是我军将现代战争军事特点和古典军事斗争艺术的完美结合。不仅仅是苏州,但凡是历史上有名气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大军区时代无一例外被赋予神圣使命和重要责任,武汉、南京、徐州等诸多名城要塞,都遵循着这一历史规律。
二、苏州水陆交通便利,意味着对外联系极为方便;
由前文可知,苏州是“枕江而倚湖”,这也就决定了此地水陆交通便利。事实上,苏州也确实是具有“通江达海,地连南北”的我优势。关于苏州的水陆交通便利,本智者重点强调一下铁路。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通车,苏州也随之进入铁路时代。民国时期,江南铁路运输有了一定的发展,上海、南京的交通枢纽地位自不必多说。
▲坦克第10师旧照
真正让苏州铁路运输优势更上一层楼的历史事件,还是1968年12月南京铁路大桥的建成通车,沪宁铁路、津浦铁路合并为京沪铁路。京沪铁路线上,可谓是兵家必争之地扎堆的地方,坦克第10师驻防苏州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为了检验南京铁路大桥的质量,特令坦克第10师抽调坦克从桥面上驶过,这也被后人津津乐道。
此外,还有一点不能忽视,我军于1993年进行了一次精简整编。此次精简整编,弥补了1985年百万大裁军的部分不足,兵力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军兵种结构得以优化,夯实了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基础,对于加速我军质量建设、提高应急作战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1993年精简整编为1998年五十万大裁军,做了良好的铺垫。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各坦克师(旅)的调整力度也不小。譬如,天津警备区坦克第1师转隶第24集团军、第20集团军坦克第11师由河南确山移驻河南信阳等,都是属于我军装甲力量的重大调整措施。从这个角度来看,坦克第10师师部由句容迁驻苏州,正是1993年精简整编的一大缩影。
▲东部战区陆军第72集团军合成某旅演练旧照
1998年五十万大裁军,第1集团军根据中央军委、南京军区的相关文件指示精神,进行了体制编制调整,坦克第10师执行装甲师编制。2011年10月,南京军区以装甲第10师为基干成立装甲第10旅、机步第178旅。2017年,装甲第10旅、机步第178旅分属东部战区陆军第72、第71集团军,此为题外话,本智者暂且不表。历经数十年发展,坦克第10师血脉能够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