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前言
1937年10月19日,阳明堡机场,一场看似普通的夜袭,却彻底改变了局势。
八路军第129师第769团仅以30余人牺牲的代价,击毁了24架日军飞机。
对抗日本的这场战斗,不仅改变了局部战局,更深刻影响了整个抗日战争的战略态势。
夜幕下的突袭
阳明堡机场位于山西省忻定县附近,地理位置重要,日军频繁利用该机场对华北的战场实施空中打击,给中国军民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1937年10月,日军对华北的进攻正酣,阳明堡机场的空中支援能力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
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阳光透过云层投射下来,阳明堡机场上停满了“九三式”轻型轰炸机。
这些飞机带着炙热的杀气,随时准备出击。
机场的防守严密,日军兵力众多,地面有机枪掩体和哨卡,空中时刻有巡逻飞机,任何不慎都会引发猛烈反击。
八路军第129师的第769团已经悄悄接近,他们没有坦克,没有重型火炮,只有轻武器和一颗必胜的决心。
根据侦察情报,他们知道敌人的防线并非不可突破。
赵崇德,第三营营长,他的眼神坚定,指着黑夜中的目标,命令战士们做好准备。“今夜,飞机一定要炸掉!”
这场战斗的计划并不复杂,夜幕降临时,部队在滹沱河西岸集合,分成东西两路,利用夜色的掩护快速渗透敌人防线。
敌人对夜袭的防备不足,这成了他们最大的致命弱点。
赵崇德没有时间去想过多的后果,指挥所的通讯员递给他最后一份情报,敌人并未加强巡逻。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猛地拍了拍地图,“走!” 短短一声命令,战斗开始了。
白刃战与死亡的代价
战斗的爆发,异常迅猛,赵崇德带领着第三营快速越过河流,沿着预定路线靠近敌人飞机的停机坪。
队伍中,几乎每个人都明白,这次任务,非死即生。
随着赵营长一声令下,爆炸声接连不断,手榴弹、燃烧弹几乎是同时投入敌机的机身,一阵火光四射。
“炸!炸掉它们!”赵崇德的声音在耳麦中清晰传来,他带头冲进敌阵,手中的炸药包毫不犹豫地贴在一架架飞机上。
即使敌人的反应开始变得剧烈,手榴弹的爆炸声、机枪的射击声,似乎从四面八方涌来,赵崇德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另一边,第10连和第11连的战士们正与敌人展开了近身的白刃战,敌军的守备队员迅速反应过来,试图用机枪和步枪进行反击。
可八路军战士不畏生死,用身体作为盾牌,猛扑向敌人,甚至有人绑上集束手榴弹,与敌机同归于尽。
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生死瞬间,第10连的战士李大勇在靠近一架日机时被敌人的机枪扫中,浑身染血,挣扎着将炸药包投向飞机。
身上火光四溅,他嘴里高喊着,“炸它!” 他的声音被爆炸声吞没,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李大勇和无数战士一起,为这场战斗奠定了基础。
随着一架接一架日机被摧毁,赵崇德的命令越来越简短,“快!撤!”就在日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八路军迅速撤离了现场,顺利返回预定地点。
临别时,赵崇德依然没有回头,带着几名幸存战士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出了火光与爆炸中的阴影。
“我们打得漂亮。” 赵崇德望着逐渐远去的战场,脑海中依旧回响着那几声“去炸飞机”的命令。
断翅的空中支援
24架飞机被彻底摧毁。
火光烧穿夜色,阳明堡机场成为一片焦土,第二天清晨,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时,只看到残骸和黑烟。
跑道裂开,机翼残缺,地面布满爆破痕迹,更糟的是,整个机场已经失去使用功能,维修人员束手无策。
“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些飞机起飞了。”几名八路军侦察员远远观察着,记录下战果,一切,都比预期还要彻底。
阳明堡机场不是普通的军事设施,它是华北战场上日军重要的航空支点。
从这里起飞的九三式轻型轰炸机,曾数次对中国守军后方实施轰炸,每一次轰炸都让防守变得困难,地面部队苦不堪言。
这次的损失,对日军而言是一次重击,指挥部传来急电,要求附近机场临时调机支援。
但日军空军的调度不可能一夜之间完成,太原方向的空中掩护出现了罕见的真空。
而在忻口前线,中国守军首次连续数日没有遭到轰炸,前线指挥官几次感到意外,询问后方情报部门,“日本鬼子的飞机哪去了?”
“被炸了,”电报员笑着说,“全炸了。”
忻口会战的几天内,缺乏空中支援让日军攻势减缓,火力不足,进攻阵形混乱,此战产生的战略效果远超预期,前线士气空前高涨。
中国军民之间口口相传,“八路军炸了鬼子飞机场。”成了那段时间最令人振奋的消息。
这不是空穴来风,国民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这次战果的意义。
虽然八路军与国军之间合作复杂,但这次主动奖赏了两万元现金,并公开表彰第769团。
官方奖赏之外,还有一份更沉重的代价,30余名战士的牺牲,换来了这份战果。
他们没有留下姓名,没有留下照片,多数战士的遗体来不及带回,只能就地掩埋。
赵崇德的牺牲被单独记录,他是在引爆最后一组炸药包时被敌机上的机枪击中。
子弹穿透右肩,他仍然单手将炸药包压进飞机的油箱,爆炸后整架飞机起火,他被掀飞数米,临死前嘶喊着,“去炸飞机,不要管我。”
他的遗体几天后才被找到,紧紧抱着炸药残片。
模范连的诞生
这场夜袭后,第769团第10连被授予“战斗模范连”称号,不是象征性的赞扬,而是来自生死一线的实际认定。
这支连队的士兵,用命拼下了历史。
授称那天,天气异常晴朗,整个团列队集合,伤员由担架抬出,缺席的名字在名单中一一读出。每念一个名字,周围就安静一分。
“李大勇——阵亡。”
“张魁——阵亡。”
“赵崇德——阵亡。”
这个名字读出来时,所有人站得更直了些,没人说话,第10连指导员眼圈红了,低头敬礼。
模范连的称号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们换上新的军装,补充新兵,重新编制番号。
后来,这支连队编入第73集团军,成为一支装甲步兵连,名字变了,人换了,但阳明堡的夜晚始终没有被忘记。
“我们是模范连。”这是新兵入伍时的第一课。
没有教材,只有口述历史,一张旧地图,一份战损清单,一串已经无法追溯的名字。
他们不是神话,是活过、战过、死过的人。
连队的墙上,挂着那场战斗的照片,一架燃烧的九三式飞机,一地的弹壳和焦土。
旁边是一行刻字:“1937年10月19日,我们把鬼子的翅膀炸断了。”
阳明堡机场的摧毁带来的不仅仅是短期的战术胜利,它深刻影响了日军在华北的战略部署。
这一战果震动了日军指挥部,也给中国抗战阵线带来了新的希望。
无数个午后,士兵们在营地里谈论着那一夜的爆炸声,他们谈论着赵崇德的英勇,谈论着第10连的“模范”精神。
每个人的脸上,都不再是疲惫,而是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