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没九,饿死猪狗” 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乍一听有些夸张,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不仅反映了过去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还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月没九,饿死猪狗” 具体什么意思?
“二月没九,饿死猪狗” 中的 “二月”,指的是农历二月,“九” 则是 “数九寒天” 的 “九” 。数九是我国民间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传统方法,从冬至当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个 “九”,总计九九八十一天。
在农历二月中,如果“数九”已经结束,即称之为“二月没九”。意味着冬季的严寒已经过去,春暖花开即将到来。然而,在古人的眼中,可能预示着当年的气候并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收成不佳。而 “饿死猪狗”也是一种比喻和夸张的说法。

“二月没九” 从农业方面会有哪些影响?
其一,病虫害增多
数九结束意味着天气逐渐回暖,而 “二月没九” 说明回暖过早。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冬季的低温能够冻死大量的病虫害,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基数。但如果回暖过早,病虫害就会提前苏醒、繁殖。
以冬小麦为例,在过去,没有如今丰富多样的杀虫剂和杀菌剂,一旦病虫害大量滋生,对小麦的危害极大,可能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在食物本就相对匮乏的年代,农作物产量的下降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家畜的食物来源也随之减少。
其二,干旱问题
气温过早回升还可能引发降水减少的问题。冬季时,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低,但年后随着气温升高,农作物进入生长关键期,对水分的需求增大。
若此时降雨不足,田间就容易出现干旱。仍以小麦为例,干旱会影响小麦的返青、拔节、抽穗以及灌浆等重要生长阶段,导致小麦生长不良,产量降低。
而且,过去的灌溉条件有限,一旦遭遇干旱,农民很难有效应对,进一步加剧了农作物减产的风险。
其三,倒春寒的威胁
据老一辈人的经验,“二月没九” 的年份,春天更容易出现倒春寒。倒春寒是指春季气温回升后,突然出现大幅度降温的天气现象
。在过去,人们对倒春寒的认识和应对手段有限。春季农作物开始生长,植株较为脆弱,倒春寒带来的低温会对农作物造成冻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苗,极大地影响农作物产量。
例如,果树在花期遭遇倒春寒,花朵受冻无法授粉,会直接影响当年的果实产量;蔬菜幼苗也难以抵御倒春寒的侵袭,导致蔬菜减产。

该农谚现在有没有参考价值?
虽然“二月没九,饿死猪狗”这一谚语源于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方面,它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启示我们要积极采取科学措施来应对可能的气候灾害。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针对病虫害、干旱和倒春寒等气候灾害,已经有了很好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例如,通过精准施药、灌溉和防冻措施等手段,可以显著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今年二月有“九”吗?
“出九”指的是数九寒天结束的日子,根据计算,2025年的“九九”时间为3月3日至3月11日。
因此,“出九”的日期就是“九九”结束后的第一天,也就是3月12日。不过,为了判断二月是否有“九”,更重要的是“九九”期间是否覆盖了二月。
从数九的角度来看,只要二月内还在进行数九(即还未“出九”),那么二月就有“九”。而根据日历看,3月12日是农历的二月十三,所以,2025年的农历二月内还有“九”。
按照农谚的说法“二月没九,饿死猪狗”,今年二月有九,也就不用饿死猪狗了,或预示是一个丰收年。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