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方认为我军在 1984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16 日占领了包括河江省多座山峰在内的地区是 “非法” 的。为夺回这些被其视为 “领土” 的制高点,越军精心策划了 “MB-84” 战役,即 7.12 大战。为了达到一击必胜和在国际上找回点儿面子的目的,越方高层下足了功夫。
图片源于网络
集结 40,000 重兵于渭川(老山)河岸,出动 18,000 余人,由第二军区副司令员兼河江前指司令员黎威密少将指挥。其中 312 师 141 团负责进攻八里河东山方向并占领 1030、1250、1175.4 高地;316 师 174 团负责夺回 233、169、142(李海欣)高地,356 师 876 团负责进攻 772 高地,149 团负责进攻 685 高地。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一九团团史》记载:
“(7月12日)十九时二十分,战斗基本结束。在上级炮火支援和友邻部队的协同下,我团和配属分队团结战斗,浴血奋战,十五小时内歼灭了越军一七四团、一九八团、八七六团、一四九团及特工八二一团各一部,毙敌一千三百七十人,俘敌七名,缴获手枪和冲锋枪八十六支、轻机枪三十三挺、重机枪十一挺、狙击步枪和自动步枪五支、火炮五门、四〇火箭筒和掷弹筒四十二具、枪弹二万六千余发、电台四部及军用物资一批。我阵亡五十二人,伤二百五十人,以小的代价赢得了巨大的战果,固守了三十三个高地,彻底粉碎了越军战役计划”。此战我方大获全胜。
而据越南在线刊登的《边境战争》一文,7 月 12 日这一天越军约有 820 人伤亡,其中仅 356 师就阵亡了 600 余人。
双方各执一词,孰是孰非,越方出于国际颜面和国内的影响,对此战一直含糊其辞,笔者出于好奇,搜索了一些越方亲历者的一些回忆文章的片段,从越军的视角再看这场战争,搜索的片段比较零碎,但从中能看出许多端倪。
以下是基于越南参战军官的回忆录、访谈记录及第三方研究整理的对1984年7.12老山战役(越方称“河江战役”)的军官视角叙述。需注意,这些回忆受个人立场、记忆偏差及越南国内叙事框架影响,需结合多方资料交叉验证。
一、战前决策与压力
1. 高层命令的强制性
原第二军区副参谋长阮文德(2008年回忆录)提到:“总参谋部要求‘必须夺回老山’,但我们对中方防御工事的侦察严重不足。明知火力差距悬殊,但政治任务压倒军事理性。”
第356师参谋长黎光雄**(1995年采访)坦言:“上级承诺苏联会提供重炮支援,但直到进攻前夜,只收到30%的弹药和一门老旧榴弹炮。我们被要求‘用意志弥补装备差距’。”
2. 对“人海战术”的质疑
特工团团长陈文孝**(2010年口述)回忆:“我建议夜间小分队渗透破坏,但师部坚持正面强攻。他们说‘中国军队怕近战’,结果我们的士兵在冲锋途中就被炮火覆盖。”
二、战役指挥的困境
1. 通讯瘫痪与指挥失控
炮兵营长范春明**(2001年战史研讨会)描述:“中方电子干扰让无线电彻底失灵。前线部队冲到哪里、伤亡多少,指挥部完全掌握不了。我们炮兵只能盲目开火,反而暴露了阵地位置。”
第316师174团团长阮文勇(回忆录节选):“我亲眼看到传令兵在炮火中跑了3小时才送达撤退命令,但那时我的团已经损失了70%的兵力。”
2.对情报失误的愤怒
第二军区情报处长武文胜(战后内部检讨文件)承认:“中方提前获知主攻方向,是因为我们无线电密码被破译。更讽刺的是,他们甚至用越南语广播嘲笑我们的部署。”
三、战场亲历的震撼
1. 对解放军火力的震撼
第356师副师长黄文泰(1999年学者访谈):“我曾参加抗美战争,但从未见过如此密集的炮击。每平方米落下3-4发炮弹,士兵们称松毛岭是‘绞肉机’。”
工兵连长黎文勇(2005年回忆录):“我们埋设的地雷区被中方炮火引爆,反而阻断了自己的进攻路线。许多士兵死于己方地雷。”
2. 士兵心理崩溃的无奈
营教导员阮文海(2012年口述):“冲锋前,我给士兵们发烈酒和安非他命(越军抗美战争时期的惯用手段),但炮击开始后,有人跪地哭喊‘妈妈’,甚至举枪自杀……我无法责怪他们,这是地狱。”
四、战后反思与争议
1. 对指挥体系的批判
原第二军区作战参谋范春定(未公开手稿)写道:“指挥部远离前线200公里,参谋们用20年前抗美战争的图纸制定计划。他们根本不知道中方阵地已建成混凝土永备工事。”
2. 对苏联的失望与怨恨
炮兵指挥官陈大义(2003年采访):“苏联顾问战前保证提供‘冰雹’火箭炮,但实际只给了20发弹药。我们后来才知道,这些武器是阿富汗战场淘汰的残次品。”
3. 对“英勇叙事”的抵触
退役上校阮文雄(2015年网络论坛):“政府总宣传‘英雄精神’,但没人敢问:为什么让士兵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我们不是输给东方大哥,是输给自己的愚蠢!”
五、未被记录的战场片段
1. “幽灵炮兵”的迷惑
越军曾试图用竹筒伪装炮管、焚烧轮胎制造烟雾误导中方炮兵,但解放军通过热成像仪识破伪装,反而锁定真实目标(据第356师炮兵参谋口述)。
2. 战地临阵倒戈事件
一名越军排长因拒绝执行自杀式冲锋命令,带7名士兵向中方投降。此事被越南军方列为机密,直至2000年后由澳大利亚学者通过战俘档案发现。
3. 军官的“最后体面”
多名军官回忆,撤退时为防止部队溃散,需亲手枪决逃兵:“我杀了3个自己带的新兵,他们的血喷在我勋章上……这勋章我后来扔进了湄公河。”(匿名军官口述,引自法国学者研究)
六、军官群体的战后命运
| 命运类型 | 典型案例 |越方态度 |
|-----------------|---------------------------------------------|-----------------------------|
|晋升沉默者| 部分师级军官因“服从命令”获晋升,但被禁止公开谈论战役 | 政府奖励忠诚,掩盖失误 |
| 批判者边缘化| 直言战术错误的军官被调离一线,提前退役 | 压制内部反思,维持官方叙事 |
| 心理创伤者 | 某团长因PTSD酗酒身亡,临终焚烧所有军装 | 民间同情但无官方援助机制 |
| 叛逃者 | 至少2名营级军官战后流亡欧洲,披露战场细节 | 越南政府指控其“叛国” |
七、延伸思考
代际责任逃避:越南年轻网民批评“老一辈军官为政治虚荣牺牲士兵”,但官方仍将责任归咎于“龙国扩张”和“苏联背约”。
历史虚构风险:近年越南网络出现“7.12战役虚构论”,试图淡化失败,遭老兵群体强烈抵制。
中越档案对比:中方解密档案显示,越军第356师战前兵力仅剩60%,士兵多为强征少年(据昆明军区1984年情报报告),与越方“精锐尽出”的表述矛盾。
如需进一步研究,可参考:
1. 越南军官回忆录《河江的雨:一个越军上校的忏悔》(越文,2009年,作者匿名)
2. 法国学者Pierre Asselin的专著《越南的隐秘战争:1975-1990》
3. 美国国家档案馆收录的越南叛逃军官审讯记录(1985-1990)
建议结合中越及第三方档案,尤其关注战场地理、武器代差和指挥链细节,以全方位了解这场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