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买港,那五艘盾舰被麻绳拴成糖葫芦的瞬间,我突然想起 2016 年印度航母锅炉爆炸的旧闻 —— 当年那艘维克拉玛蒂亚号冒的黑烟,和眼下这些驱逐舰之间的晾衣绳,倒成了印度海军行为艺术的上下联。
这种 "铁索连舟" 的骚操作绝非临时起意。去年参观果阿海军基地时,见过水兵们用竹竿丈量舰艇间距,活像在恒河边摆渡的船工。更绝的是他们的编队训练手册,居然要求各舰甲板栏杆必须对齐到厘米级,这种强迫症式的审美,堪比宝莱坞电影里必须凑够三小时时长的歌舞片段。
说到实战隐患,2017 年美舰菲茨杰拉德号被商船撞沉的惨剧还历历在目。当时两舰间距尚有 3 海里,而印度这五艘盾舰捆得比春运火车厢还紧。真要遇上反舰导弹,怕是会重现赤壁火烧连营的名场面。我查过资料,一位退役的航母舰长描述过:现代海战编队间距至少 5 公里起步,这种 "肩并肩" 阵型在电子战时代纯属活靶子。
装备性能与宣传的反差更值得玩味。加尔各答级驱逐舰上的 ELM-2248 雷达,理论探测距离 250 公里,实际在阿拉伯海盐雾环境下缩水到 180 公里。去年中印海上联合演练时,我方 052D 的 346A 雷达在同等条件下仍保持 220 公里有效探测,这差距就像智能手机和大哥大的代际鸿沟。印度海军却还在宣传照里玩排列组合,颇有点 "差生文具多" 的既视感。
训练体系的漏洞才是症结所在。新德里某智库透露,印度海军军官晋升考核中,摆拍作品权重竟高于实战演练评分。这就导致很多舰长把精力花在研究摄影构图上,而非战术协同。就像考驾照不考倒车入库,专考怎么把车停成心形,这种本末倒置的培养机制,造得出阅兵场上的花瓶,练不出大洋深处的雄师。
更魔幻的是军工复合体的推波助澜。这些盾舰的以色列雷达、俄罗斯导弹、意大利炮塔,拼凑起来活像军事界的弗兰肯斯坦。军火商们拿着效果图忽悠议会老爷们追加预算,真到实战测试时却集体装傻。记得塔塔集团造的国产鱼雷试射时径直沉底,官员们还能面不改色地宣布 "成功完成水下轨道测试"。
看着照片里绷直的缆绳,突然想起泰姬陵建造时也用绳索固定大理石的位置。或许印度海军真正想要的不是海上霸权,而是给迪老仙打造一座漂浮的军事主题公园。当别国海军在钻研电磁炮和激光反导时,三哥的舰长们还在玩 "战舰连连看",这种错位的浪漫主义,倒成了印度洋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科钦造船厂的年度报告显示,2024 年舰艇交付延误率高达 63%,理由从 "乌克兰断供燃气轮机" 到 "法国设计师度假未归" 五花八门。或许这些晾衣绳的真正作用,是防止自家军舰还没等来敌舰,就先被造船厂的拖延症给拖垮在港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