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最令人关注的两场冲突,无疑是俄乌战争与巴以冲突。
俄乌之间的战争,双方到现在均未宣战。战争的发起方普京将进攻乌克兰称为“特别军事行动”。虽然不叫战争,但毫无疑问,俄乌之间的冲突是二战后欧洲规模最大的战争。
与此形成对照的,在去年10.7哈马斯发起“阿克萨洪水行动”后不久,以色列便对哈马斯宣战,并进行了全民动员,随即反攻进入加沙。随后,有众多支持哈马斯的武装力量向以色列发起袭扰,包括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以及伊拉克民兵等。但直到现在,人们还普遍将这场已经宣战的战争称呼为巴以冲突。
在此前的一系列文章中,笔者一直将俄乌冲突称为俄乌战争,而将以色列与哈马斯等武装之间的冲突称为巴以冲突。这主要是从两场冲突的主体、规模及性质出发来定义的。当然,巴以冲突更准确地应称为哈以冲突,毕竟巴勒斯坦的主要派别法塔赫还没有下场与以色列开干。
在寻呼机爆炸案后不久,笔者写了一篇《黎以战争,一触即发》。在文中,笔者写道:
“不同于前五次的中东战争,新的中东战争,或许正以一种另外的方式展开。”
笔者敏锐地意识到,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冲突的加剧,将改变此前巴以冲突的性质,将一场以色列国家与巴勒斯坦一个派别武装的冲突,演变为一场真正的战争。
那篇文章发出后,以色列便斩首了纳斯鲁拉,然后更进一步斩首了纳斯鲁拉的潜在继承者萨菲丁;不仅如此,以色列还空袭了黎巴嫩的一系列目标,空袭了叙利亚的目标(甚至包括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基地),空袭了也门胡塞武装的目标,然后向黎巴嫩发起了地面进攻,一副大杀四方的样子。
为了报复纳斯鲁拉被斩首,黎巴嫩真主党向以色列的目标发射了火箭弹以及导弹。这点与以往不同。此前,黎巴嫩真主党一般只用火箭弹袭扰以色列,基本不使用导弹,双方很默契地将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
诡异的是,法国媒体披露出来,纳斯鲁拉已经在法国等国的斡旋下答应停火,然而在答应后仅几小时就被以色列定点清除了。这意味着,以色列根本不想停火。
以色列对真主党高层的赶尽杀绝,大大削弱了真主党的指挥协调能力,然而却不能消灭真主党。其破坏停火以及对真主党领导人的斩首,无疑会带来真主党更强烈的报复。因此,无论以色列是否地面进攻黎巴嫩,黎以边境地区这种互射炮弹这种看似热闹实则克制的局面,必然被打破。自此,黎以边境将进入真正的冲突状态。
这意味着,加沙之外的第二个真正的战场出现了。
在此之前,以色列面对的只有一个战场,那就是加沙;真正地面作战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哈马斯。自此,以色列将面对两个战场:加沙和黎以边境(或黎巴嫩南部);面对两个需要地面作战的敌人: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
冲突的范围,也从巴以冲突(更准确应为哈以冲突,下同)转变为阿以冲突。
冲突的性质,也从普通的武装冲突,转变为一场另外形式的战争。
笔者认为,无论以色列与伊朗之间是否爆发战争,都不影响冲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巴以冲突已经转变为新的第六次中东战争。
这个判断是否准确,那就让以后的历史来验证吧。
第六次中东战争,其形态与特征与前五次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全新形态的中东战争。这就是这场战争不好判断的原因。
前五次中东战争,均发生在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除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于以色列国家初立而历时较长外,其他各次中东战争历时很短。
第一次中东战争:参战双方一方为以色列,另一方为阿拉伯国家联盟,巴勒斯坦圣战军以及阿拉伯解放军,发生于1948年5月15日 至 1949年3月10日,历时将近10个月;
第二次中东战争:参战双方一方为以色列、英国及法国,另一方为埃及,发生于1956年10月29日 至 1956年11月7日,历时10天;
第三次中东战争:参战双方一方为以色列,另一方为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生于1967年6月5日 至 1967年6月10日,历时6天,也称六日战争;战争的结果,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及戈兰高地,战略环境大为改观;
第四次中东战争:参战双方一方为以色列,另一方为埃及、叙利亚,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历时21天,也称赎罪日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参战双方一方为以色列和黎巴嫩长枪党,另一方为巴解组织和叙利亚,发生于1982年6月6日 至 1982年9月29日,历时106天,也称黎巴嫩战争;
综观前五次中东战争,有如下几个特点:
1、战争发生在国家之间,除了第一次有非国家的武装组织,其他几次均发生在国家之间(第五次的巴解组织可视为巴勒斯坦国的前身);
2、战争历时都很短,最长的不到10个月,最短的仅有6天,其中三次战争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3、战争的一方,阿拉伯国家的阵营并不固定,埃及参与了前四次,叙利亚参与了一、三、四、五次,约旦参与了一、三次。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这些原因:
1、阿拉伯国家之间存在着各种勾心斗角,并不能一致对付以色列;
2、阿以双方的战争物资严重依赖于外援,以色列依赖于美国,而阿拉伯国家依赖于苏联;
3、阿拉伯国家政府及军队的作战,仅限于军事层面,且不具备坚强的意志,一旦战争局面落后,非常容易放弃抵抗;
4、阿拉伯国家没有自己的军工体系,没有全民国防的动员能力,因此无法进行持久战。
这三个现象和四个原因,导致了前五次中东战争均历时很短,且阿拉伯国家一旦战事不利,很容易放弃抵抗。当然了,他们也没有持久抵抗的能力。
而现在发生的第六次中东战争,完全不同于前五次中东战争。它显著区别于前五次中东战争:
1、与以色列交战的,不再是阿拉伯国家(以及代表他们的政府),而是中东的各种非国家武装力量;
比如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民兵等,这些都不是国家,但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实力武装,都在某个国家占据着一部分土地、管理着一部分人民,且具备甚至不亚于国家的武装力量;
这些武装力量也被称为抵抗之弧
2、这些武装力量,均有着严密的组织,尤其以黎巴嫩真主党及也门胡塞武装为甚,有着较强的人民动员能力,因此具备一定的持久战的能力;
3、这些武装力量的战争物资来源,大部分也来自外援(伊朗),但此种外援与苏联式的外援还是有所不同,即伊朗的外援是基于伊斯兰的道义原则而提供的,而苏联的外援是基于与美国争霸的地缘博弈而提供的,苏联的外援更不可靠;
4、第六次中东战争已经形成了持久战的局面,从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起“阿克萨洪水”行动算起,迄今已经满一年,显而易见,这次战争的烈度甚至在提高,还没有看到休战停战的迹象,因此,此次战争的时长远远超过历次中东战争;
5、第六次中东战争给阿拉伯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道灾难,也意味着它有转向人民战争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几点,第六次中东战争完全不同于前五次中东战争,是一种新形态的战争,是一次持久战,且有可能转向人民战争(当然这个可能性现在看还不大,看各个反以力量的能力了)。
虽然现在以色列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几乎团灭了黎巴嫩真主党的高层,但笔者认为,以色列距离胜利仍然很遥远。如果各支反以力量能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取得第六次中东战争的胜利(以色列无法实现其既定目标)也不是天方夜谭。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让以色列保持一定烈度的战争状态,保持全民动员状态,这种状态将拖垮以色列。
以色列地狭人稠,其实是最经不起持久战的。战争持续下去,以色列的经济将遭受重创。
不仅有人口的预期逃离,以色列还要为战争支付巨额的费用。据以色列媒体前一段时间报道,持续将近一年的战争,以色列已经花费了超过1000亿美元,快赶上俄罗斯一年的军费了。虽然以色列有一个财大气粗的好大儿,但这样花下去,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坚持下去,持久战将拖垮以色列。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虽霸,好战必亡。
一时的武力,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国运。
在此前的文章中,笔者多次指出,俄乌战争的长期化和巴以冲突的扩大化,是中国难得的战略机遇。
目前看,两者都已经成真了。而那个处心积虑围堵、打压、遏制中国的唯一霸权——美国,则需要在这两场战争中耗费其国力。
第六次中东战争,带来中东大变局,带动全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