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
阎锡山是民国军阀的代表人物之一,全盛时期,他控制着华北五省的地盘,归其指挥的晋绥军兵力超过30万。
在晋绥军体系中,有“十三太保”之称,即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傅作义、王靖国、赵承绶、李生达、李服膺、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陈长捷,这十三人都是保定军校毕业的。
傅作义在“十三太保”中,就军事才能而言,无疑是拔尖的存在,其他十二人和他不在一个档位上。
北伐时,时任晋绥军第四师师长的傅作义率部袭占奉军把守的要地涿州。张学良得知涿州丢失后,急令王以哲旅反攻,王旅开到涿州附近还未摆开架势,就被主动出击的傅作义击溃。
败绩传来,张作霖大怒,先后调集五万多兵力,由张学良、万福麟指挥进攻涿州。攻城的奉军,除了有强大的炮兵外,还装备了当时其他军阀所没有的坦克这种稀缺装备,而涿州的守军不到万人,弹药也不足,可谓是劣势明显。奉军攻势猛烈,火炮强大,战斗最激烈时,一日打入城内的炮弹超过五千发。
张作霖本以为涿州几日内必下,不想傅作义在此劣势之战,竟然率部坚守百日。这时,由于城内食物已绝,守军大多病倒,或头足浮肿,或便溺不通。张学良派人劝降,承诺保证涿州军民安全。
经过协商后,1928年1月5日黎明,傅作义带着几个亲信出城去了火车站,被押到保定软禁。张学良在傅作义离开后,信守约定,向城内军民送去粮食。1月12日,傅部残军接受奉军改编,移驻通州。
涿州之战,让傅作义一战成名。在傅作义被释放后,老蒋派人对他大肆拉拢,封官许愿。傅作义不为所动,并把老蒋派人转交给他的一笔钱款如数交给阎锡山。阎锡山对傅作义的这个做法很是满意,在晋绥军骨干参加的一次会议上,夸赞说:“傅宜生(傅作义字宜生)就是关云长啊,义重如山啊。”
阎锡山虽然话说的很好听,但实际情况是,作为山西运城人的傅作义,虽然屡立战功,却始终无法真正融入阎锡山的“五台系”。阎锡山欣赏傅作义的能力,但对他却不如“五台系”的骨干那样推心置腹,傅作义在阎锡山集团中,处境是比较尴尬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傅作义的大放异彩,反而让阎锡山有了极大的戒心,采取各种手段,限制他的发展。
成为阎锡山的眼中钉
傅作义
1930年5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等军阀之间爆发了大战,由于主战场在中原地区,因此被称为“中原大战”。这场军阀混战,反蒋联军总计投入兵力达八十万众多,而参战的蒋系部队也不下七十万。
大战爆发后,傅作义被阎锡山任命为第四路军总指挥,进攻山东。老蒋任命韩复榘为津浦线总指挥,率领马鸿逵等部在山东抵御傅作义部南下。韩复榘、马鸿逵等人也算是善战的将领,但看和谁比,面对傅作义,很快就被击溃,连济南也丢失了。
傅作义攻占济南后,深感兵力不足,一方面割据胶东的刘珍年拥兵三万,态度不明,一旦被老蒋拉去,将会是劲敌;另一方面老蒋各方搜罗增援山东战场的部队,也陆续开到。
为了能够全据山东,傅作义给阎锡山连发电报,请求增派援军。不想,战局的关键时刻,阎锡山却对傅作义产生了猜忌,认为他要援兵是另有所图。就在阎锡山犹豫的时候,和傅作义不和的张荫梧发来密电,说傅作义打下济南后,停足不前是在和老蒋谋和,想要割据山东。
阎锡山接到张荫梧的密电后,不辨真伪,全盘采用,于是他又成立了一个第二路军,交由张荫梧指挥,前往山东。当张荫梧带着第二路军开到济南后,尽管晋绥军高层大都建议让傅作义统一指挥山东的部队,但阎锡山固执己见,设立二、四路军联合指挥部,由张荫梧任总指挥,傅作义为副总指挥。
张荫梧仗着总指挥的职权,对傅作义处处掣肘,拨来的弹药补给,第二路军分剩下的才交给第四路军,如此一来,自然是军心涣散,战局逆转。
之后,张荫梧又以第二路军兵力过少为由,将第四路军的三分之一部队强行划走。傅作义纵然再厉害,缺兵少弹药之下,也是无能为力。陈诚率领的蒋军精锐进入山东后,与韩复榘部展开反击,在曲阜一带击败了第四路军。
傅作义兵败后,要求张荫梧派兵助战,先集中兵力打败韩复榘,再对付陈诚。但张荫梧置若罔闻,反而提出对韩复榘应该以拉拢为主,韩复榘连冯玉祥都背叛了,怎么可能会投靠阎锡山呢,拉拢自然是失败了。等张荫梧反应过来,想要去打韩复榘时,却突降暴雨,迟缓了行军,失去了战机。
右一:张荫梧
山东蒋军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张荫梧却和傅作义互生嫌隙,两支部队各自为战,其结果自然是败离山东。
晋绥军的惨败,按理说战败之责首先在总指挥张荫梧身上。但阎锡山包庇张荫梧,唆使亲信攻击傅作义,甚至拿涿州之战说事,骂他是“投降将军”,傅作义气愤异常,有一次想不开,拿出手枪差点自戕,多亏被人拦住。
中原大战后,阎锡山下野,张学良受老蒋之命主持华北军政,收编晋绥军和西北军。张学良对傅作义很看重,任命他为35军军长,不久后老蒋又任命傅作义为绥远省主席。
1932年,阎锡山和老蒋和好,重回山西,担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这时的傅作义,有了地盘和部队,其实完全可以脱离阎锡山,但他在得知阎锡山东山再起后,毫不犹豫的表达了服从。
可阎锡山却并不领傅作义的情,对他主持绥远军政极为不满和忌惮。阎锡山的城府是极深的,他表面和傅作义一团和气,但始终在寻找下手的机会。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傅作义率部开赴前线和日军激战。1936年,傅作义率部在绥远抗战中,大败日伪军,名声大震。这引起阎锡山的不安,加快了谋夺绥远地盘的行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傅作义主动请缨,率35军开赴山西战场。面对傅作义的一腔热血,阎锡山却想到的是绥远空虚,他趁机派亲信派赵承绶代理绥远省主席职务,一点都不给傅作义商量的余地,造成既定事实。傅作义一心想着抗战,对阎锡山的手段尽管愤怒,但出于大局考虑,还是服从了。
忻口会战失败后,日军进逼太原,1937年11月1日,阎锡山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太原战守的问题,参会将领都低头不语。
傅作义看不下去了,主动站起来说:“弃土莫如守土光荣,太原城我守。”
阎锡山等的就是傅作义的表态,当即任命傅作义为太原城防司令。11月5日深夜,阎锡山召集卫立煌、傅作义再次讨论太原城防问题。出来后,卫立煌提醒傅作义一定要小心阎锡山,因为从和阎锡山谈话中可以看到,他是不打算再调部队防守太原的,也就是说,防守太原的只有傅作义的35军。傅作义的35军,自山西抗战以来,伤亡很大,此时仅存万余人。面对数万日军的进攻,是难以常守的。
傅作义
卫立煌后来回忆说:“傅作义部只有1万余人,人数、武器远不如日军。阎锡山老奸巨猾,一旦太原失守,傅作义很可能会成为替罪羊。此前的,李服膺已经完成阎锡山规定的防守期限,但事后还是被枪毙。“
不得不说,傅作义是当局者谜,不是晋绥军系统的卫立煌,作为旁观者,一眼看破了阎锡山要借此置傅作义为死地的阴谋。阎锡山一面勉励傅作义坚守太原,一面却下令部队调往临汾等地,摆明不打算支援,使得傅作义的35军成为孤军。
11月5日,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傅部零星交火,因此阎锡山在当晚见完卫立煌、傅作义后就离开。卫立煌在离开时,深感傅作义的不容易,便给老蒋发去电报,详细讲述了35军的英勇表现,及阎锡山对傅作义的态度。可以说,这封电报,很大程度救了傅作义的命。
11月7日,晋北和晋东的日军会合后,向太原发起强攻,两路日军的兵力,已不下五万人。众寡悬殊之下,傅作义做好了战死的准备,写下遗书,里面写道:”只要一息尚存,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义无反顾。”
激战至8日,日军已经突入太原城,傅作义指挥部队进行巷战。太原已然是守不住了,有人建议阎锡山发电报让傅作义突围,但阎锡山不为所动,准备坐看35军覆灭。黄昏时分,就在傅作义部陷入绝境之际,老蒋直接给傅作义发去电报,允许35军突围。
老蒋的这个电报,除了受卫立煌电报的影响外,也有借此扶持傅作义,将他拉到自己这边的用意。傅作义接到老蒋电报后,当即组织突围。撤到河边时,傅作义清点部队,已不足三分之一。
太原沦陷后,阎锡山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发电斥责傅作义,说他作战不利,导致太原轻易丢失,试图以处置李服膺的方式,将傅作义除掉。
傅作义看到电报后,前去临汾谒见阎锡山,阎锡山态度严厉,大骂傅作义,这时的阎锡山已经图穷匕见了,随时要枪毙傅作义。
自成体系
基本部队损失大半的傅作义,已然没有反抗的余地,成了案板上的鱼肉。可就在这时,老蒋出手了,他任命傅作义为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有了老蒋的干涉,阎锡山只得放人,让傅作义带着残部去了北路军在晋西北的防区。
即便如此,阎锡山还是没有放弃对傅作义的打压,在军政部同意傅作义的部队扩编两个师后,他却以长官部的名义,强行让傅作义部撤销二个旅的番号。为何阎锡山非要致傅作义于死地的,在他看来,傅作义这样能力很强的人,如果不能为他所用,那就会投到对手那里,与其等到事实成立,还不如先下手,将人除掉。不得不说,阎锡山的格局还是有些问题的。
在阎锡山的步步紧逼之下,傅作义彻底失望,决定和晋绥军彻底脱离。傅作义和阎锡山的激烈冲突,已被人报告老蒋,老蒋认为这是一个削弱阎锡山实力的好机会,在1938年12月,任命傅作义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绥远省主席。
老蒋的这个操作可谓毒辣,不仅让傅作义正式脱离了阎锡山,还让绥远彻底摆脱阎锡山的控制。此后,丢掉绥远地盘的阎锡山,其部队也就不能再称之为晋绥军了。
在抗战中,傅作义是国民党将领中,极少数敢于主动出击的。1940年4月,傅作义率部取得五原大捷,歼灭日伪军五千余人,消息传到重庆,老蒋去电嘉奖,并允许傅作义的部队扩编为三个军。老蒋向来提防杂牌军,限制其发展,对傅作义可以说是少有的特殊。
1945年6月下旬,老蒋下令增设第十二战区,以傅作义为司令长官,马占山、邓宝珊、刘多荃为副司令长官。第十二战区辖三个军,在所有的战区中,不止兵力是最少的、所辖人口也是最少的。在抗战胜利前夕,傅作义成为战区长官,一方大员,背后则是老蒋对他的大力提拔。
十二战区设立不过几个月就撤销了,改为张垣绥靖公署,傅作义任主任。1947年10月,老蒋在北平召开军事会议,在会上质问保定绥靖公署主任孙连仲为何屡战屡败,接着又大骂了几个将领,骂完后,老蒋话锋一转,表扬了傅作义。
嗅觉灵敏的人预感到老蒋要人事大调整,果不其然,12月初,张垣绥靖公署和保定绥靖公署撤销,原防区和所辖部队,划归新成立的华北“剿总”,以冀、察、绥、晋北、热河为作战区域。
杂牌出身的傅作义,一跃成为华北“剿总”总司令,除了军衔有差别外(阎锡山一级上将,傅作义二级上将),实力权力已经超过昔日的老长官阎锡山了。
纵观傅作义和阎锡山的恩怨,都是阎锡山主动出手,傅作义从未对不起他。对此,当过第二战区参谋长的郭宗汾直言说:“阎锡山不信任外省人,一做到军长,就要被卸去兵权。即便是山西人,若不是五台人,也是难受重用。”
纵观阎锡山的用人,确如郭宗汾所言,因此他的上限也只能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