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8年04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整理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兵器》数字化保存过程中,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2008年,驻阿富汗的加拿大陆军装甲车辆中出现了一个魁梧的身影。它有着长长的炮管和尖锐的楔形附加装甲。眼尖的军迷肯定脱口而出:“德国‘豹‘2A6坦克!“是的,这的确是“豹”2A6M。看了下面的文字,读者朋友就能了然于心了。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7年8月8日报道,德国克劳斯-玛菲·威格曼公司(KMW)已经完成了首批升级型“豹”2A6M主战坦克的生产交付加拿大陆军装甲部队。此合同于2007年2月份签订。根据加拿大国防部和德国国防部的协议,KMW将向加拿大陆军共交付80辆升级型“豹”2A6M。加陆军从此进入装备第三代主战坦克的陆军行列。
德国KMW公司厂房中正在进行升级改造的“豹”2A4主战坦克、它来自荷兰陆军,改造完成后将移交加拿大陆军。
与此同时,加陆军却取消了一项原本已经确定的合同。加拿大陆军现役有一批“豹”1C2式主战坦克,根据原计划将用通用动力公司的机动火炮系统(MGS)将其全部替换。但据美国《防务日报》报道,加拿大国防部在2007年4月公开宣布取消MGS的订单。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加拿大陆军先期打算用轮式突击炮代替坦克?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现在放弃了这个计划,变成了坚定的坦克派?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M1128机动火炮系统(MGS)
彻底放弃坦克?
加拿大陆军目前装备着LAV III系列轮式装甲车族。它们和MGS的底盘同出一源(MGS是美军“斯特瑞克”轮式装甲车族的成员,其底盘与LAV III都是从”皮兰哈”III装甲车发展而来)。这些LAV III自从装备加陆军以来一直表现出色。
首先,该车族良好的可靠性和出勤率让“豹”1主战坦克望尘莫及。部署到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参加联合国任务的LAV III在最初的7周里只发生两起轻微机械故障,整个部队的出勤率保持在90%左右,对于坦克部队来说这是极难办到的。
其次,相对坦克而言,LAV III的维修保养简便快捷,不仅工作量远低于坦克,相关费用更是比坦克低得多。加拿大虽然属于西方富国但远算不上财大气粗,因此这也是个不小的优点。即使对美军来说,向外部署坦克一类的重型装备也不轻松,更何况加军。LAV III车族对后勤系统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远小于坦克。对于越来越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的加军来说这一点也许很重要。
在阿富汗乡间巡逻的加拿大陆军LAVIIl轮式装甲车。从外形上看,LAVIII与美“斯特瑞克”装甲车没有太大的区别
LAV III的这些优点是后来加军决心废除坦克的诱因之一。不过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加军未敢动全面废除坦克部队的念头。直到美国陆军提出“转型”和“中型旅”的概念之后,加军开始动作了。
冷战期间,加拿大一直担心苏军越过白令海峡在阿拉斯加登陆,扫平美军之后从北方攻入本土。冷战结束后这种可能性减低为零,于是加陆军装备的“豹”1坦克就显得毫无意义了。美国陆军提出的中型旅完全取消了履带式车辆,以8×8的“斯特瑞克”轮式装甲车族为主要装备,而且能用C-130空运。该设想不但在理论上为加陆军提供了换装基础,也符合当前维和任务的需求。
美军“斯特瑞克”装甲车驶下C-130运输机
在实际使用中,LAV III还体现出某些技术上的优势。譬如在埃塞俄比亚的维和行动中,加军凭借车上的热像仪在夜间占据了优势,于是加军认为只要技术上的代差足够大,轮式装甲车辆完全可以压制技术落后的坦克。MGS的出现更是满足了加军未来主力战车“不低'豹’1火力”的需求因此加军方早早就表态要采购MGS并让所有“豹”1退役。
图示:驻伊美军装备的机动火炮系统(MGS)正在进行射击测试。以其105毫米炮的威力而言,MGS应付维和任务绰绰有余,问题是其薄薄的装甲能否护卫其安全进出任务区域。
坦克不能走
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加陆军参加驻阿富汗联军之后,部署在阿富汗的装甲车辆主要是LAV III和“豹”1。在持续不断的战斗中,LAV III的表现虽然十分出色并受到好评,但长期隐藏的问题开始浮现。马上就要退休的“豹”1却像金子般开始闪光。
在阿富汗的战斗是一场分不清谁是猫、谁是鼠的残酷战斗。尽管联军扮演猫的角色更多一些,但加陆军在与塔利班的战斗中发现,即使技术优势很大,也未必能轻松压制敌方。
联军在阿富汗的基地普遍修筑了土城墙,加陆军自然也不能免俗。塔利班经常利用各种掩护手段在附近设置火炮阵地炮击基地,并经常在基地出口方向布置火力,压制试图冲出基地发动反击的加军,迟滞其行动。而加军往往要在自己家门口强行向外突破,消灭掩护火力后才能清剿塔利班的炮兵阵地。多次交手之后,加军采取的战术往往是“豹”1在前开路突破和冲击塔利班阵地、LAV III其后掩护的传统战术,而不敢只用LAV III发起冲击。
由两辆“豹”1C2坦克打头阵,一支LAV IIl车队压在阿富汗执行迅逻任务。
一次,塔利班在距加军基地16千米处设置山头阵地,加军发动清剿。加军指挥官相信有大批LAV III的支援,这次任务会十分轻松,因此没有动用坦克。实际情况却是,加军在塔利班层层阻击下居然花了近13个小时才攻到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一辆LAV IIl轧中地雷,两人阵亡。进攻期间,加军还几次受到塔利班武装的火力压制。焦头烂额的加军最后虽然拿下山头阵地,但已经丝毫没有了出发时的轻松感觉。
加军在阿富汗的总伤亡虽然不大,但却开始意识到了问题之所在。首先,LAV III在火力上难以压制塔利班,特别缺乏一锤定音的能力。尤其是在对塔利班盘踞的城镇和山地阵地发动进攻时,一般塔利班都有足够的时间构筑简单工事,目前LAV III装备的25毫米火炮和各种机枪无法一击就彻底击毁这些工事,连支援型的L23型76毫米低膛压火炮也威力不足。加军需要的是主战坦克级的直接支援火力,而能满足要求的恰恰就是行将退役的“豹”1C2。
豹1C2加装了沉重的附加装甲,但机动性、越野能力并未受显著影响,依然行走自如。
其次,LAV III的防护能力明显不足。加军装备的是较为早期的LAV IIl,防护不如“斯特瑞克”装甲车族,即使按照“斯特瑞克”的标准强化,依然不如同样经过强化、车体和炮塔挂有了大量附加装甲的“豹”1C2,这也是加军后来总让“豹”1C2打前锋的原因。
而美军和英军在伊拉克的遭遇也让加军明白,横飞的火箭弹、时不时给人“惊喜”的“路边炸弹”,随便哪个都能让LAV III报销,因此还是主战坦克更有生命力。啃“硬骨头”更是如此,有时加军需要靠近目标用直射火力将其消灭,而塔利班在构筑坚固阵地方面水平很高,航空炸弹和间瞄火炮的精度依然不足以将其迅速消灭,需要大口径火炮在近距离直瞄准射击。另外,在RPG火箭筒的威胁面前,轮式车辆能否靠上去都是个问题,倒是“豹”1经常冲上去一锤定音。
再者,阿富汗属于多山地形,公路设施相当差。LAV III的越野能力在轮式车中虽属上乘,但在阿富汗山区还是很吃力。安装附加装甲、特别是爆炸反应装甲后,轮式车辆的越野能力下降程度要比履带式车辆更大。“豹”1C2加装沉重装甲后没有显著影响机动性、越野能力,对LAV III来说则是不可能的。“斯特瑞克”加装附加装甲后在地形较为平坦的伊拉克依然有些吃力,LAV III在山地居多的阿富汗就更不适应了。德军的“野狗”2装甲车在阿富汗也遇到同样的尴尬情况。
塔利班让加拿大陆军一再体验到什么才是战争,什么才是真实的战斗。经过联军多年打击,塔利班的大部分重型武器均已损失,不过火炮(特别是机动灵活的中小口径火炮)保有量还相当大。塔利班还有大量各种口径机枪及RPG系列火箭筒,各种地雷和爆炸装置数量也不少。其中最让加军头疼的是DShKM型12.7毫米机枪、KPV型14.5毫米机枪和RPG-7。
DShK和DShKM机枪被广泛输出到其他国家或被仿制不少国家特许生产,包括中国(称为54式高射机枪)。
DShKM是苏联制造的老式机枪,经过30多年的战乱,各派武装手中都有很多。DShKM采用50发弹链供弹,弹药类型主要有1932型(B-32)穿甲燃烧弹和1930型(B-30)穿甲弹。B-30穿甲弹可以在500米距离击穿15毫米厚的钢板。
KPV高射机枪则是目前世界现役重机枪中威力最大的型号。KPV也采用弹链供弹,使用的弹药有穿甲燃烧弹、穿甲燃烧曳光弹、燃烧曳光弹、燃烧弹以及瞬爆弹等,其中以B-32式穿甲燃烧弹为主。B-32可在1千米处击穿20毫米厚的钢板、500米处击穿32毫米厚的钢板。美军曾研究过如何加强轻装甲车辆对KPV的防护,结论是除非先敌摧毁,否则毫无办法。
苏制KPV型14.5毫米机枪
RPG-7反坦克火箭筒的反装甲威力就更大,很多坦克都望之生畏,更何况是LAV III。
塔利班中有很多多年抗苏的老兵,很清楚应该用什么战术对付加军。当加军对塔利班的火炮阵地和预设阵地进行攻击时,塔利班一般都会有选择地利用地形,在加军必经的路线上居高架设数挺DShK组成交叉火力。有时还辅以KPV和火箭筒。由于地形问题,加军的LAV III往往只能硬冲。即使加军不断用M777榴弹炮进行压制,每次战斗下来LAV III总是遍体鳞伤,装甲上布满未穿透的小坑,令加军胆战心惊。
RPG-7火箭筒:被誉为步兵武器之王,也是攻坚反坦的利器
而同时参战的“豹”1C2却从来不惧怕重机枪火力。有时塔利班在近离开距火。加军的LAV III防护水平要比“斯特瑞克”弱。如果距离在500米以内,LAV III正面和侧面能否挡住B-32弹都很成问题。
值得加军庆幸的是,塔利班的这些机枪目前使用的是老式弹药,尚未获得更大威力的新型弹药。不过这也只是时间问题。一旦塔利班获得钨芯穿甲弹,完全有能力把LAV III打成马蜂窝。
更让加军担心的是,塔利班开始在一些阵地架设ZU-23高炮,或者把ZU-23装在卡车上、隐藏在城镇中作为机动伏击火力(最近伊拉克武装分子也开始这么做,并且取得战绩)。加拿大陆军终于彻底认识到,只有火力没有防护的MGS不足以应对严峻局面,只有坦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图示:阿富汗战争期间,苏军经常在高地架设双联装ZU-23型高炮,以压制反苏游击队的进攻。现在塔利班也学到了这手,用来对付驻阿联军。
“豹”1下,“豹”2上
由此可见,MGS计划被取消一点也不奇怪了。不过“豹”1属于第二代坦克,即使多次改装也已接近性能极限。加陆军决定采购比“豹”1更强大的坦克,初步定为120辆第三代主战坦克,而且越快交货越好。加拿大本身没有研制三代坦克的能力,好在市面上三代坦克的型号很多,那么如何选择呢?
加拿大作为西方国家,自然不会考虑俄罗斯和中国的坦克。美国M1系列坦克的性能很好,但价钱极贵,M1A2的单价达到900万美元,二手的M1A1也要700万美元一辆,决不是加拿大所能“消费”的。而且M1系列对后勤和维护费用的要求出奇地高,加拿大就算买得起也未必用得起。更重要的是,由于伊拉克战事和一些地区危机,美军最近已经没有裁军的打算,有没有120辆哪怕是二手M1A1可供转手还是个大问题。
加拿大陆军在德国测试“豹”2A6M CAN的火力性能
那么英国“挑战者”2如何呢?“挑战者”2的防护的确出色,火力也可以满足治安战的需求,不过英国坦克历来在“银杯赛”上表现恶劣,给加军的印象不佳。况且英国也没有多余的“挑战者”2,如果采购新坦克,不但价钱和M1一样不便宜,交货周期也很长。
法国“勒克莱尔”虽然不错,但法国武器价格之高举世闻名,同样没有多余的二手货。等法国工厂造出120辆新“勒克莱尔”,不知道有多少LAV IIl要被打翻在阿富汗山岭中了。
意大利的“公羊”性价比虽好,但是防护太薄弱,整体设计的改进潜力也较小,同样不作考虑。
这样只能选择德国的“豹”2系列了。无论是多年使用“豹”1的体会,还是在“银杯赛”上的表现,德械给加军的印象都不错。驻阿联军的西、北欧国家多数都装备有“豹”2,譬如丹麦的“豹”2A5。这些“豹”2在阿富汗表现相当出色,令加陆军相当羡慕。
第一批“豹”2A6MCAN交付后,加军便马上用AN-124运输机将其运到阿富汗。
加军筹划一番之后,认为购买二手“豹”2绝对划算。全新的“豹”2当然不便宜,不过西欧有大量退役封存的“豹“2A4。这些老“豹“2比“豹”1C2强大得多,虽然性能上不能完全满足加陆军的要求,但花一笔钱就能按“豹”2A6的标准升级改造。恰好此时荷兰正在兜售自己多余的“豹”2A4,于是加拿大和荷兰很快就达成了转让100辆“豹”2A4协议。
听到风声的KMW也主动找上门,联系加拿大和德国也达成协议,加军从德军租赁20辆“豹”2A6,由KMW负责将这些A6改造成A6MCAN型交付加陆军。加军考察了“豹”2A6MCAN之后感觉不错,决定把从荷兰购买的100辆“豹”2A4中的80辆改造为“豹”2A6M CAN,合同还是给了KMW。
“豹”2A6MCAN保留了“豹”2A6M的全部性能特别是防地雷能力,并在炮塔和车体侧面增装栅栏装甲以增强对付火箭弹的能力。第一辆“豹”2A6MCAN交付后,加军马上租借AN-124运输机把它拉到阿富汗进行实战检验。其后加陆军发布的照片里,这辆“豹”2总是威风凛凛地带领着“豹“1出动。目前“豹“2A6M CAN的表现不错。加拿大迟早会把更多“豹”2A6M CAN部署到阿富汗。
以往巡逻时,通常由“豹”1C2担任冲出基地的重任,现在这个任务已经交由“豹”2A6M CAN来完成了。
“坦克过时论”应该缓行。部队快速部署确实是必要的,但双方一旦进入正面对抗,高机动、重武器和重装甲的主战坦克依然是地面战斗中的王者。即使在城市战中,有效运用坦克的一方能取得压倒性优势。
在伊拉克,美军遇到难啃的“骨头”时往往派坦克部队支援,以致这支最早提出转型的军队又在未来战斗系统中为主战坦克留出了位置。加军在阿富汗的伤亡虽小,但足以修正其对坦克的看法。欧洲各国陆军当年派兵到前南地区维和,从中认识到了坦克的价值。
占据巡逻线上的高地后,“豹”2A6MCAN的坦克兵开始监视周边区域,以防塔利班武装偷袭。
正如法国陆军发言人帕斯卡上校所说:“执行海外军事行动的过程中,我们仍需要重型装甲部队,因为在波斯尼亚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拥有主战坦克和装甲输送车,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他还表示,法军在黎巴嫩部署“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是不想被外界视为一支“稻草人部队”。加军的醒悟再一次证明,无论世界大战还是地区维和,坦克依然是陆军的脊梁。
加拿大“豹”2A6M CAN坦克协同LAV III进行日常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