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抗日义勇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挺纵),简称“江抗”
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指挥部、江南抗日救国军,简称“新江抗”(沙家浜部队)
11月14日
1939年
▲ 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开辟苏皖边区的指示,新四军2支队4团团长陶勇(张道庸))、政委卢胜率4团团部及第2营,为苏北地方实力派李明扬部护送13万发子弹,北渡长江。随后,即以新四军“苏皖支队”的名义进入扬州、仪征、天长、六合地区,策应皖中的新四军4支队、5支队东进。
1940年2月,挺纵(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第3团团部及两个营在团长梅嘉生、参谋长张震东率领下与苏皖支队合编,仍称“苏皖支队”。司令员陶勇,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卢胜,副司令员梅嘉生,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副主任吴载文。辖3个营及1个特务大队,1营(原新四军2支队4团2营改编),营长黄才胜,教导员姜茂生;2营(原挺进纵队三团一营改编),营长朱传宝;3营(原挺进纵队三团三营改编),营长郭明生。合编后的苏皖支队力量得到加强,打通了与新四军5支队的联系,参加了半塔集保卫战和郭村保卫战等战斗。1940年7月,苏皖支队与地方武装一部合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
▲ 新江抗5支队在太仓常备队配合下,袭击新塘上的日伪自卫队。
1941年
▲ 刘少奇、饶漱石、赖传珠电示各师:要求抓住冬季农闲时机,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加紧训练大批地方武装与敌伪军工作之干部,并根据当地环境可能,采取各种具体有效而又不致妨碍地方武装发展的方法来进行扩军,补充主力。
▲ 新四军第1师第1旅第1团在苏中如皋以西高明庄、白家湾地区伏击“扫荡”之敌,毙伤日军大队长加藤以下80余人、伪军300余人。
1946年
▲ 张鼎丞、粟裕、邓子恢、谭震林致电中共中央并陈毅、张云逸、黎玉,报告调整第7师编制及干部配备:
1、7师20旅编散,以两个团补充6师,一个团补充1师,旅直特务营补充皮旅(皮定钧为旅长的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7月下旬中原突围后到达苏皖解放区,9月改称第13旅,归华中军区建制)。另将11纵队(9月23日由淮南军区第5旅改编的)编成旅,用原5旅加原7师19旅合并仍用7师番号。
2、师、旅级干部配备如下:师长成钧,副师长林维先,政委赵启民,参谋长胡定千(原11纵队参谋长),政治部主任黄火星(原19旅政委)。5旅旅长殷绍礼(原15团政委、主任),副旅长谢锐(原1团团长),参谋长缺,原有一副参谋长何志远(原19旅57团政委,曾任过旅副政委)为副政委兼主任。19旅旅长熊应堂(原来的),副旅长傅绍甫(原57团长,曾任过副旅长),政委石裕田(原55团政委),参谋长张维,按原来未动。
3、上述干部,除师级曾得到军部同意外,旅级只部分变动。因战争迫切之关系,我们已命令公布执行,特此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