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在西柏坡见到了毛主席。两人就眼下的形势进行了一番长谈,当谈到绥远问题的时候,毛主席提出绥远问题就用“绥远方式”解决。
“什么是‘绥远方式’?”傅作义不解地问道。毛主席向他解释说,绥远方式就是先划一条停战线,让董其武慢慢在内部做工作,同时派联络处过去,将各方面统一起来,最后董其武在适当的时候举行和平起义。
傅作义听完连声说好,表示一定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
在北平解放前,绥远被傅作义作为一条退路,将重兵留在绥远,并多次叮嘱董其武和刘万春,绥远是老家,一定要看好,随时准备打仗。后来北平和平解放,毛主席针对绥远提出不用军队作战的方式,令傅作义很是赞同。
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当时手握实权的刘万春,成了国共双方争取的对象。
6月中旬,傅作义派人前往绥远,董其武特意派刘万春迎接,以保证来人的安全。刘万春接到人之后,一路上暗示来人说绥远问题不好办,很多人不赞成和平解决绥远问题。
后来在联络处的会议上,刘万春又以保证安全为由,要求将联络处的武器集中起来,并不让联络处人员上街。大家一听都愣了,董其武随即指示联络处是客人,不能那样对待,责令刘万春做好保卫工作。
结果刘万春说自己管不了,当场扭头就走。
中共驻绥联络处先后两批人员抵达后,发生了震惊绥远和北平的惨案。刘万春手下一个连长,带着数十名士兵,当街拦下四名联络处代表,强行搜查。在没有查到任何东西后,又将四个人拉到预定地方,向其投出手榴弹并开枪射击。
最终,四名联络处代表一死三伤。
惨案发生之后,董其武严令缉拿凶犯,刘万春派人将其捕获,未经审讯就地枪决。对于这样的作法,联络处认为其中大有文章,但当时大家从大局出发,未对刘万春等人继续深究,并撤走了联络处人员。
前脚中共联络处人员刚走,后脚国民党就派人来拉拢董其武和刘万春,希望他们调兵西撤,如果共产党部队来攻,就继续进行游击作战。刘万春借口大部分士兵都是绥远人,不愿离开家乡,拒绝了西撤的要求。
其实,在刘万春的心中,对于打仗早已经厌恶。早在抗战结束之后,蒋介石命令部队抢占胜利果实,刘万春就表示出极度的不情愿,并支持与共产党和平解决。
后来北平解放前夕,邓宝珊询问刘万春是否同意和谈,刘万春当即复电表示同意,但对和谈的条件还有些顾虑,请傅作义慎重处理。
8月下旬,傅作义受毛主席的委托抵达绥远,一方面发慰问金犒劳将士,一方面发表讲话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号召部队起义,跟着共产党走。刘万春听完傅作义的话,对于“走人民的道路”有了深深地觉悟。
在绥远起义前夕,国民党再次派人找到刘万春,希望能够阻止起义。刘万春在老上级面前发誓,绥远军永远是党国的忠诚将士,起义后隐蔽为内应,一定坚持到“光复”的那一天。
9月18日,绥远和平起义通电签字仪式举行,刘万春怀着矛盾的心态,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至此,“绥远方式”取得了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刘万春被任命为第三十六军军长。遗憾的是,刘万春上任之后,多次派人前往香港,与国民党特务机关联系,并带回了蒋介石给他的委任状。
已经走上光明大道的刘万春,为何又拐上了歧途?一切还得从他和蒋介石的交往说起。
1927年,蒋介石在武汉视察部队结束后,临时起意去了西阳,视察驻扎在那里的独立第八师。由于事先没有通知,师长匆匆忙忙接待,并带着蒋介石一行随意在部队参观。
当时士兵们正在进行操练,时任团长的刘万春正带着士兵们一起做单杠。忽然听到一声“立正”,刘万春回头一看,发现蒋介石在师长的陪同下已经到了眼前。
为了活动方便,刘万春脱下了军装,首长的突然到来,让刘万春急忙抓起军装穿衣扣纽扣。虽然蒋介石没有在意,指示刘万春继续训练,但刘万春还是整理好着装,向蒋介石敬礼并报告。
师长在一旁介绍说,刘万春在单杠训练上有些建树,蒋介石一听,当场让刘万春来几下。刘万春在单杠上做了一连串高难度动作后,蒋介石连声赞赏:
“你能同士兵一起操练,这样做,很好!”
从此,蒋介石就记住了这个长相并不起眼的团长,而刘万春也以蒋介石的话勉励自己,带兵更加卖力。
1930年,刘万春升任旅长,一年之后调任太原,担任绥靖公署少将高参。1933年,蒋介石打算在庐山设立军官训练团,点名刘万春担任少将科长。开学典礼当天,蒋介石还亲自接见了刘万春,对他进行了一番鼓励。
在蒋介石的赏识和提携下,刘万春在军内一路高升,而且几乎没有在副职上待过。1943年,刘万春被任命为师长;1949年,刘万春被任命为军长,后又被任命为第九兵团中将副司令官。
如此待遇,如果说刘万春不对蒋介石感恩戴德,那是不可能的。不过,刘万春的悲怆也在于此。
刘万春解放之后暗中联络蒋介石的事情很快败露。在准备扣捕他前,聂荣臻、薄一波找到傅作义和董其武,拿出了刘万春勾结国民党的证据,询问傅作义和董其武的意见。
傅作义听完之后很是震惊,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而董其武觉得自己的部下在起义之后作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惭愧,含泪请聂荣臻、薄一波按照革命纪律办,但希望能念在刘万春是参加起义的人,能够从宽处理。
听完傅、董二人的意见,聂荣臻和薄一波走到另外一个屋子商量,回来后告诉他们,可以留下刘万春的性命,但责罚免除不了。
聂荣臻和薄一波也是按照毛主席对待俘虏的原则,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毛主席曾在阅读二十四史时,写下了“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的批语。而刘万春既不是降将,也不是俘虏,而是起义有功之人,自然不可杀。
1950年11月,华北军区以开会为由,将刘万春召集到北京,并立刻将其逮捕。17年之后,刘万春刑满释放,还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而此时的刘万春也恍然大悟,蒋介石对自己的好,不过是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国民党军失败得快,自然有它其中的缘由。
对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刘万春在回忆文章中做了感悟性的解说:“人生是有限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是公正的。真正反映历史面目,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每个人都应顺应历史潮流及历史所趋而做出对人民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