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军自己的通讯导航网络系统直接被俄军“一锅”,从此乌军只能使用美国的“星链” “ 使用。和全球定位系统。即使美国表示将坚决支持乌克兰,但乌军如果用别的东西,毕竟他并不自由,正在被操纵。
尤其是像“星链”这样第一阶段耗资巨大的通信服务,马斯克不是大善人,办企业也不是施舍。不可能一直免费供应给乌军。此外,马斯克还担心乌军会利用“星链”制造麻烦,从而失去声誉。
日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爆料称,去年马斯克曾命令工程师关闭在克里米亚半岛附近海域运行的“星链”号,并暂停飞往乌军的服务,以防止“乌军”号在俄罗斯黑海海域受到影响。海军潜入一支舰队。没有了“星链”提供的服务,乌军的偷袭行动失败了,通讯中断,一艘水下无人艇白白丢失。
此案也算是“星链”对战争影响的一次“小考验”。事情看似不大,但带来的启示还是蛮大的。特别是对于中美这样存在太空战争可能性的国家,这一案例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一个启示是“星链”是一个主要用于民用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用途的通信系统。马斯克在此前的采访中多次强调,他建设“星链”的初衷是为了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使用更便宜、更便捷的通信服务,帮助消费者做一些有用的、和平的事情,而绝不会被用于战争。
但俄乌冲突爆发后,马斯克毫不犹豫地向乌军提供“星链”服务。虽然很多用途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星链”已经被军方使用的事实。
做吧
目前,“星链”已经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给人的印象是在民用通信领域并没有取得多少成果。相反,它在军事通信领域的存在感很强。
据悉,“星链”背后最大的投资者是五角大楼,而不是马斯克创立的SpaceX。之所以让SpaceX主导“星链”建设,同时反复强调“星链”是民用,是因为这样可以省去很多问题,尤其是降低敏感度。
“星链”从建设之初到使用,都存在相关争议。最具争议的是“星链”占用了大量轨道资源,严重威胁其他国家航天器的运行安全。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在轨“星链”卫星数量超过5000颗。随着后续“星链”的建设,在轨卫星数量将不断增加。《星链》
随着卫星数量的增加,轨道空间自然会变得拥挤,其他国家航天器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这并不耸人听闻。此前,“星链”卫星曾两次差点撞上中国空间站。出于安全考虑,天宫号只能紧急刹车以避免风险。中国随后就此事向联合国发出了普通照会。如果它能够威胁到中国的空间站,当然也会威胁到中国的其他航天器。
马斯克以民用为名,不断扩大“星链”规模,让“星链”卫星数量大量增长,同时“星链”也将进入俄乌的冲突之中。每一个事件都提醒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星链”背后隐藏着一个大阴谋。国际社会必须重视“星链”颠覆性扩张带来的风险,有必要出台法律法规规范“星链”的发展。
中国空间站
对中国的第二个启示是,必须有自己的通信导航系统,而且必须完整、安全、稳定。
在现代战争中,通信和导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安全的通信网络,己方军队就无法及时共享战场信息和情报,无法协调作战。没有导航,部队的调动和武器的运作将受到严重限制。
尤其是导弹,能否击中敌方目标、精度如何,取决于卫星导航水平。幸运的是,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0年6月,随着最后一颗导航卫星的发射,中国自主建设的“北斗”通信导航系统正式完成组网。经过30多年的奋斗,中国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通讯导航系统。
因为北斗,中国打破了美国GPS的垄断。未来,中国将使用高精度的通信和导航服务。它不会再看美国人的脸色,也不再担心美国会中断服务。
当然,有了北斗,我国通信导航系统的建设还要继续,相关技术也要迭代升级。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潜在的战争中拥有更强大的牌,确保自己刀枪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