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或许面对过去,我们或多或少充满一些遗憾。
对于历史来说,同样如此。
关于1936年西路军兵败河西,就是最典型例子。
1936年10月,徐向前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四方面军,遵照中央和军委命令,西渡黄河作战时,不幸遭到马家军的残忍杀害。
最终这支约有2.18万人的西路军队伍,孤军奋战长达半年后,几乎全军覆没。
对于这段悲痛的历史,人们除了缅怀和反省外,也不由得想到一个假设。
那就是,倘若那次征战西路军没失败,后来八路军的师长或许就能从当时的6位增加至8位......
一支悲怆的队伍
尽管世人皆道,人生如庄周梦蝶,世事难料。
然而,说起西路军西征始末,用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所说“世上一切因果,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更为合适。
毕竟,该事件发生前,就已经有过预兆。
河西走廊
1936年11月10日,时任西路军总指挥的徐向前接到“宁夏战役计划”。
至此,他就开始率领手下的红四方面军往甘肃西北前行。
以此开启打通经由新疆,通往苏联的“国际交通线“。
从根本上改变红军困境的通道任务。
作为为数不多成功渡过黄河的红军部队,这支红四方面军,共由三个军组成。
其分别是,以董振堂为军长,黄超为政委的下辖红5军;
以孙玉清为军长,陈海松为政委的红9军;
还有以程世才为军长,以李先念为政委的红30军。
董振堂
从人数来看,这三个主力部队人数最多是红30军。
其战士总人数约有7000人。
因此,在武器配备方面,也给了该部队最多的配置。
即,枪3200支,平均每枪25发子弹。
而人数最少的主力部队是下辖红5军。
其战士总人数约有3000人,相对应的武器配置为枪1000余支,平均每枪5发子弹。
当然,除了这些基础的主力军外。
考虑到其他部门的相互配合,当时大部队还配有相应的骑兵师、妇女独立团以及机关人员。
总的来说,所有兵战士和相关人员累加起来,多达21800余人。
一支2万多人的部队西行,放在今天看来,或许不会出现太大的挑战。
不过,可别忘记。
与今日基础建设和武器装备完善的现代化军事相比,当年西路军在西行的过程中,不仅要面临西北干旱严寒的恶劣环境。
在物资补给方面,更是一大难关。
正是在这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极端环境中,人瘦马乏的情况时有发生。
结合当时武器装备严重缺乏的现实因素。
几番征途下来,一些战士的心态,早已临近崩溃的边缘。
试问,带着一群展望未来无果的士兵昭昭西征。
其前方的道路,又怎么不能多灾多难呢?
不管怎么说,西征军兵败前的铺垫算是做足了。
而等到悲剧真正降临的那一刻,战斗过程更是曲折和艰难。
其中,最让人痛心的,当属西路军在西征路上遭遇的高台县一战。
1937年1月1日,因考虑到这一带的粮食补给比较多。
为了接下来的旅程不至于继续挨饿,成功攻下攻占高台县城西路军,决定暂时留在此地做短期休整。
等战士们逐渐恢复好体力了,再启程也不迟。
可谁知,正是这一次短暂的逗留,竟然在冥冥中促成了西路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惨剧。
1937年1月5日,正当西路军在高台县歇脚的时候。
一支规模庞大、来势汹汹的骑兵队伍突然涌入县城,扰乱了这座县城的宁静。
而这支彪悍的骑兵队伍,正是在西北称霸数百年,身体素质异于汉人的马家军。
马家军
据说马家军的马贼善恶不分,臭名昭著。
其所到之处,无不发生烧杀抢夺的残暴之事。
所以高台县中的寻常百姓,每每看到他们,总是会主动躲得远远的。
然而这一次,又想在县中施展暴行的马家军遇上的是,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使命的西路军战士。
正所谓,两虎争斗,必有一伤。
看眼前的这副架势,今日两方队伍之间,怕是有一场硬仗要打。
双方开战之初,靠着刺刀和砖瓦,依托城内建筑作掩护的红军战士,算是在这场恶战中小占优势。
可谁知,等城外前来支援的马家军越来越多。
再加上,西路军指挥部各机关和红9军,在甘州西南甘浚堡的大部分通讯设备遭到敌方损坏。
以至于西路军各部队联系不便。
最后,在这场优势在他的恶战中,饶是下辖红5军的军长董振堂手提大刀,亲自登上城墙指挥部队战斗,还是难以避免西路军兵败的命运。
众所周知,在战场上,一旦失败,就意味着死亡。
何况西路军面对的是这样一群杀人如麻的恶徒。
1937年1月20日,因为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的设备。
西路军的弹药和粮食始终无法得到补给。
西路军
最终,大部分战士在这场敌强我弱的战斗中,丧命祁连山。
高台县一战后,原本多达21800余人的西路军,仅剩下不到三千人。
最让人悲愤的是,战后,为羞辱我军战士,这群可恨的马贼不仅屠杀了全部俘虏。
最后,他们竟然当着其余红军战士们的面,残忍地将董振堂军长头颅割下。
并将军长的头颅以及照片,送到西宁去向马步芳请功。
而这幅血腥的画面,从此也深深印入了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的脑海中。
很多年后,董振堂军长的遗孀见到当年拍下的这张军长首级照片后,更是悲愤到不能自已。
她大骂西北马贼的残暴无耻。
事实上,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不仅是徐向前和烈士家属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伤口。
其更是给我军部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后来在战后总结时,徐向前也曾冷静剖析道,关于这次西路军西征失败的原因,不外乎有三点。
其一,别看当时西征的西路军人数方面占据优势。
但因这支西征部队是临时组建起来的,战士们的军事素质和默契程度,自然得不到什么保障。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在这支西路军中,有好些战士连一场真刀实枪的实战都没有经历过。
这样一群稚嫩的战士一起完成西征任务,其中的成功率又能高到哪里去呢?
西路军血战河西
其二,事实上,从1936年接到中央下发的“宁夏战役计划”开始,西路军一路西行的步伐就注定是被动的。
为了尽快到达新疆圆满完成任务,我军战士不得已在诸如弹药、粮食补给方面委曲求全。
这种始终不能掌握战争主动权的状态,实则也在后来西路军与马贼交战时,处处受限、落下下风,埋下伏笔。
而最后一个原因,则是关于指挥官们的战术问题。
正所谓,一个好的将领,能胜过五万精兵。
反之,倘若一个统领万人的指挥官,在两军交战的危急时刻,没能及时做出决定。
那么,底下的一众士兵又怎么可能在与敌方战斗时发挥出该有实力呢?
实际上,徐向前总结出来的三大西路军兵败的原因,不仅是西路军西征时的缺憾;
更是当时我军部队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
一雪前耻
当然,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改变的希望。
尽管西路军苦战4个多月,落得个几乎全军覆灭的惨剧。
然而,这些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是,我军历史上的染血篇章;
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后来河东红军的行动,自当功不可没。
等到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在国民党政府的强制要求下,我军部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编行为。
原先北方的红军也被改编为仅有三个师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而每个师的编制大概在一万三四千人左右。
可以想象的是,倘若之前那支多达21800余人的西路军队伍还在。
我军部队在规模上起码还能再增加一个师的编制。
只可惜,伴随着祁连山的伏尸盈雪,这一设想也终究只能是奢望罢了。
在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后,徐向前一路躲避马家军追捕、讨饭回到延安,去见毛主席。
当时,其心中一度做好了被执行枪决的准备。
当然比起惩罚,内心悲愤不已的徐向前更渴望的,是有朝一日能亲自率领军队打回去。
只为丧命在马家军屠刀下的战友们报仇雪恨。
当然,无论是设想的枪毙或是报仇,到了最后一件都没有发生。
当日重见徐向前后,看着他羞愧的脸,毛主席还没等其开口汇报,就拉过他的手安慰道: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只要性命保住了,这仇什么时候不能报?
有鸡何愁没蛋?
只能说,命运弄人。
1949年解放战争中,考虑到徐向前当年的遗憾,主席和中央特意将解放大西北的任务交给徐向前来完成。
可因抗日战争留下的旧疾肋膜炎加重,导致徐向前胸部积水,有时甚至都只能卧床休息。
最终,他错失了这个为牺牲的战友们报仇的宝贵机会。
转而这个任务便落到了彭德怀的头上。
彭德怀
1949年8月4日,彭德怀率领第一野战军挺进西北。
其以迅雷之势痛歼了这群作恶多端的马家军。
由此也为西路军无数枉死的英魂们一雪前耻。
如果西路军没失败的话
事实上多年来,人们在讨论起这场悲痛的西征时,除了对牺牲战士深感遗憾和尊敬;
还有一个话题,也被后人不断提起。
那就是,如果当初西路军的西征没失败,后来八路军师长人数是否会发生改变呢?
对于这个话题,大多数人均持认同的观点。
即,倘若以上假设成真,那么关于八路军师长人数,极有可能从原先的6位增加到8位。
而这两个多出来的师长人选,呼声最高的当属,原先在八路军129师担任过386旅的旅长陈赓(1955年被授开国大将);
以及之前一直是徐向前副手兼西路军副总指挥的王树声(1955年被授开国大将)。
说起陈赓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对此并不感到陌生。
作为开国大将,陈赓不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如,两次长生口伏击战、两次七亘村伏击战、参加淮海战役、解放广州等等。
而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也表现不凡。
因此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倘若以西征军西征没有失败为前提。
在我军部队改编中,作为西路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必然将在此次改编中继续担任129师的师长。
由此,129师部队的副师长一位就会被空缺出来。
而从红四方面军刚成立的30年代起,就担任过师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的陈赓,必然是129师副师长的不二人选。
除此之外,就领导组织能力来说。
因为有红四方面军任职的经验,后来很多红四方面军的猛将其实都曾是他的下级。
让一个能力出众、号令如山的人来接任129师副师长一职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
王树声
那么,在西路军中担任副指挥的王树声,为什么会是129师副师长的另一合适人选呢?
其实和陈赓的理由十分类似。
从能力和资历方面来说,王树声曾任红四方面军第11师师长。
其的确算得上陈赓竞选129师副师长时的强劲对手。
不仅如此,他其实还有一个“默契优势”。
要知道,自鄂豫皖红军诞生起,王树声就加入到31师,成为徐向前的部下。
从红四方面军第11师师长,到副总指挥兼任第31军军长,再到后来的西路军副指挥。
王树声在军队里的成长,似乎都伴随着徐向前的鼓舞。
鄂豫皖红军纪念馆
言外之意,他与徐向前关系更加深厚,作战也更加默契。
因此,如果最后西路军真的完整保留下来,徐向前倾向将王树声提拔为129师的副师长倒也不算奇怪。
后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无论是哪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无法改变历史的总趋势。
而回顾这场损失惨重的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的历史事件。
我们除了缅怀这些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努力,甚至奉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
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代人更加精彩的历史。
参考资料
代建华.西路军浴血河西走廊的时代价值——西路军兵败祁连80周年祭[J].山西青年,2017(06):189.
安永香.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历史贡献[J].河西学院学报,2021,37(03):7-12.DOI:10.13874/j.cnki.62-1171/g4.2021.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