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此次出发抗日不成功则成仁,成功则到老家相见,成仁则到九泉相见……”
这是“七七”事变后,国军骑兵第6师少将师长刘桂五写给弟弟信中的一句誓言,随后,他率部加入了马占山率领的“东北挺进军”,向沦陷了6年的东北三省杀去。
刘桂五本身就是东北人,1902年出生于朝阳县的一个贫困家庭,24岁加入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后,随东北军退入关内,驻防西北。作为一个有血性的军人,这段经历使他倍觉耻辱,但他又是个忠于长官的军人,不得不忍辱负重。
刘桂五将军
1935年,在蒋介石的严令下,东北军在陕西与红军发生多次战斗,无心打内战的刘桂五屡屡惨败,内心极度苦闷,但却对共产党有了重新认识,于是结识了东北军中的共产党人刘澜波和王再天,思想开始趋于进步。
1936年12月12日,身为骑6师18团团长的刘桂荣和孙铭久奉张学良、杨虎城之命,一举活捉了蒋介石。事变发生后,西安各大报纸只披露了执行捉蒋任务的刘桂五的名字,刘桂五由此名声大振,这对于蒋介石而言,岂不是恨之入骨?
为了表彰刘桂五的功绩,1936年12月14日,性情中人的张学良便提升刘桂五为骑兵六师少将师长。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扣押,东北军在蒋介石的操作下分崩离析。一心要赶跑日寇、光复东北的刘桂五率部投奔到抗日名将马占山的麾下。随后,马占山组建了“东北挺进军”,一路向东北杀去。
在绥远和热河,“东北挺进军”与日寇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激战。骑兵6师在刘桂五的率领下,冲锋陷阵,浴血杀敌,斩获日军首级无数,打出了抗日名将的赫赫威名。
1938年4月15日,马占山亲率领抗日先遣军攻打日军巢穴张北,双方血战了5天5夜,虽然予敌以重创,但由于日军倚仗飞机、火焰和坦克的优势,我军攻击受挫,在伤亡严重的情况下,马占山率部退入武川休整。
4 月20日,疲惫不堪的官兵行至红油杆子村宿营。不料次日清晨,大队日军将村庄包围,日军还出动了几十架飞机对村庄狂轰滥炸,并在十几辆坦克的掩护下,日军很快就突进了村子。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刘桂五率领骑兵向日军发起了一次次的进攻,最终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刘桂五负责断后,率领骑兵向日军不断发起反冲锋,最终成功地掩护了马占山和大部分官兵成功突围。
这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骑兵将士们凭着血肉之躯,与日军的钢铁坦克进行搏杀,在战斗中,刘桂五不幸被炮弹击中落马,战士们发疯般地欲将他抢救回来,却遭到日军密集火力的扫射。见此情景,刘桂五不忍部下接连牺牲,遂拔枪自尽,时年仅36岁。
红油杆子村战斗,骑兵6师几乎伤亡殆尽,只有少部分成功突围。
为了泄恨,凶残的日寇割下了刘桂五的头颅,还准备把他的遗体拉走。当听到这一噩耗后,刘桂五的妻子、传奇女杰刘素珍手持双枪,带领剩余的骑兵冲入敌阵,将刘桂五的遗体抢回。
刘桂五和夫人刘素珍
刘桂五的英雄壮举,举国震撼,连蒋介石都大为感动,下令追赠刘桂五为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在西安为刘桂五举行追悼大会,用雕刻的头颅和刘桂五的遗体合葬,而将军的头颅则被日军送回了东京用以展示“战功”。
1946年,远东军事法庭在审判日本战犯期间,国民政府的检查人员在搜集罪证时,意外发现了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里的几颗头颅,其中就有刘桂五的首级。但是随后再索取时,几位抗日英烈的首级竟然不翼而飞,直到今天也不知所踪。
当一些无耻的中国败类参拜靖国神社时,却无人问津滞留在这个邪恶的国家的抗日英烈的头颅,这不仅仅是个讽刺,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将军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万人知。”这一数典忘祖的精神荒漠,何时才能出现绿洲?
英雄铁血,忠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