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国建设中国空间站期间,2021年,马斯克的美国SpaceX公司的2颗星链卫星就曾两次不明意图靠近我国空间站,航天员为了安全起见,紧急变轨,安全避险。
中国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在39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而星链在550公里高度上,轨道倾角也不相同,为何会遇到星链卫星?如果遭遇撞击风险,我们如何保护空间站和航天员安全?
首先回顾下基本情况(星链1095和星链2305,分别在下降和上升阶段,接近了中国空间站CSS,2021年12月8日,我国提出照会,如下图):
从我国提交给联合国的照会可以看出:
第一,星链卫星具有机动变轨能力,且声称可以避免与空间站或卫星碰撞的功能;
第二,星链卫星接近中国空间站后并未采取任何措施,实际上,中国空间站利用宝贵的燃料实施了变轨躲避;
第三,我国空间站轨道固定,且每天对外公告,星链卫星明知道会有碰撞风险,并未采取任何措施。
为此,中国空间站采取了紧急避险措施,调整轨道。但是我们除了躲避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首先,我们提出了普通照会,对这样的行为表示关注,敦促《外空条约》的缔约国遵守合约。
美国也在2022年1月28日提出了回复照会,主要意思是明确了遭遇事件,但是没有达到碰撞标准,所以没有发出紧急通知……
总之,美国为星链进行了申辩,言下之意就是我们反应过度。但是他们所谓的“碰撞标准”到底细节是什么?
NASA对国际空间站的定义是:10x50x50公里的“方盒子”空间。但是我们距离星链卫星最近时(调整轨道前)最近时只有1公里。显然照会手段在时效性和有效性方面还是存在遗憾。
其次,星链卫星1800颗时就曾每周“碰瓷”2100余次。
马斯克的星链卫星计划预计将会向近地轨道发射4.2万颗卫星,以便于覆盖全球提供互联网服务。当其发射到1800颗时,就已经造成了每周2100次的威胁其他卫星安全的行为。
据报道,2019年9月2日,“星链-44”卫星曾差点撞上欧洲航天局的“风神”地球观测卫星,险些酿成惨剧。
当时,这颗卫星下降到了320千米的高度,测试其自动脱离轨道的技术,结果却靠近了正在这一高度运行的“风神”卫星。而SpaceX引以为傲的自动避碰技术似乎并没起到任何作用,欧洲航天局不得不紧急改变“风神”以规避“星链-44”卫星。
这样的例子很多,截止到2022年12月18日,随着一枚猎鹰9号火箭的发射,星链卫星数量已经突破了3000枚大关,马斯克正式露出了“獠牙”。
提出了“星盾”计划,“星盾”可看作SpaceX公司“星链”(Starlink)星座的军用版本,该项目的推出标志着SpaceX公司正式成为美国国防承包商。
星链在俄乌冲突的角色扮演,加上星盾计划的实施,无不在说明:马斯克绝不是为全球提供互联网这样简单。
其野心,在地球,也在太空,我们不得不预防。
最后,中国空间站是我国太空最大国家级实验室,理所应当有保卫措施。
即便马斯克是信男善女,其庞大的星链卫星也难免有自行失效的风险,更何况主观操纵的不确定性一直存在。
太空碎片、垃圾已经是阻碍人类探索太空的一大难题,就在最近,国际空间站的联盟号MS-22飞船就因为陨石撞击了飞船的散热器,造成舱内温度异常,现在还面临太空救援的情景。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空间站的防御体系。
第一,建立完备的监测体系,提供预报和预警通知;
第二,空间站根据需要变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空间装配的电推进系统,可以高效地进行调整姿态和变轨。
第三,建立地面防御体系。但是碍于空间站每天要绕行地球16圈,最好的办法还是让空间站有“带刀侍卫”。
途径有两个:自练内功和增加外援。
内功方面,可以考虑使用激光等防御性措施。外援方面可以考虑伴飞卫星或飞行器方面。
这样的能力需要持续增强,具体如何取决我们的需要和想象力。如果你有更好的办法,也可以留言与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