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13日,晌午刚过,运河支队(曾先后隶属于八路军—一五师,新四军淮北三军分区、八路军鲁南军区)战士郝振吉,奉命来到柳泉东一带侦查敌情。
当他经过姜庄乡朱元村时,突然发现,有四五个“黄皮狗”(抗战时人们对伪军的蔑称)正从村外走进来,随后郝振吉下意识便掉头向村内走去,但他这个反应,却直接引起了村口那几名伪军的注意。当中的一名伪军随即喊道:
“干什么的?站住!”
郝振吉听到身后叫喊,更是加紧了脚步,身子一拐,向着一个巷口里面转去,身后的伪军一看,当即纷纷摘枪,边喊边向这边追赶起来。
郝振吉原打算在村内绕路兜个圈子,把这几个伪军给甩掉。
然而,当他走到巷子深处的时候,才发现前面竟然被一户人家给堵死了,而身后敌人的脚步声却愈发逼近了,喊叫声已经到了巷口,此时再想折返回去,已然晚了。
“怎么办?”郝振吉被逼到了绝路,想要冒险敲门求助,却不知道对方是否肯帮自己掩护,同时这个当口哪有解释的时间,三问两问敌人就已经到跟前了,更加坏事。
正当郝振吉焦急无奈之时,巷子尽头的那扇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头发花白的大妈刚探出头,便看到几名伪军正气势汹汹地端着枪,向着自家门口站着的那名年轻人逼近。
眼前的这一幕,已经说明了一切。
崔周氏这个人,虽然大字不识,但对于村内民兵宣传的那些救国抗日口号,却非常支持。此刻看到眼前这个便衣年轻人一脸慌张,身后几名伪军渐渐靠近,顿时明白了对方的困境。
也就是在那一霎那,崔周氏的心头便有了主意。
几名伪军已经靠近了郝振吉,准备将其抓捕,然而,下一刻,崔周氏的一句话,却让他们顿时不由愣住了。
“小羔子,也不看看什么时候了,到处乱跑,还不赶快去喂牛!”
说罢,崔周氏全当没有看出这几名伪军的抓捕意图,开了门,一转身便朝院内走去。
郝振吉为人机灵,一听眼前的大妈这么说,赶紧一面答应着,一面跟着向里走去,外面的伪军一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满腹狐疑,也都跟着走了进去。
进院之后,只见崔周氏抱着青草来到了铡刀旁,“母子”俩,一个送草,一个铡草,配合得相当默契。
“老总,你们这是?”崔周氏装作这才看到跟进院内的几名伪军士兵,起身颤声问道。
“刚才你这儿子,跑什么跑?”一名伪军指着郝振吉道。
“我这个儿子,天生胆小,老总们背着枪,他一看就害怕,肯定就往家跑了呀!”崔周氏一面解释,一面赶紧进屋端碗倒水,跟对方客套着。“老总们辛苦,来了就喝碗水,解解渴吧。”
几名伪军喝完水,自始至终也没看出什么破绽,便提枪离开了。
一场危机,最终化险为夷,事后郝振吉万分感激崔周氏的救命之恩,他拉着崔周氏的手,激动地说道:
“大娘呀,今天您要是不救我,我就被他们给逮走了。真落到他们手里,可就全完了。这再生之恩,无以为报,从今往后,您就是我的亲娘,等儿打跑鬼子了,一定回来伺候老娘。”
当时的军民关系,就是这么淳朴、深厚,这是生死结成、难以断绝的血脉纽带。
当天晚上,郝振吉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崔周氏,告别了这个恩义深重的老娘。他原本以为,自己能够兑现自己的诺言,然而,一个月后,噩耗突然传来。
1940年10月底,郝振吉在贾汪东北的黄邱套与日寇作战时,不幸牺牲。
噩耗传来,崔周氏悲恸不已,在众乡亲准备安葬郝振吉的尸体之时,崔周氏连夜为儿子赶缝了一套衣服,替郝振吉擦拭干净身上的血迹,随后换上了自己为他缝制的新衣。
“儿啊,啥都别挂牵,走吧,走吧。”
浮土扬起,落在郝振吉的棺木之上,崔周氏扑在墓穴旁不由嚎啕大哭起来......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153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徐州文史资料》,胡本儒,郝家庆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