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江泽民同志逝世的消息被公布在媒体平台上,让无数国人为之震惊且哀痛。
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为新中国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他的高瞻远瞩,为我们现在向着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进铺下了又一块垫脚砖。但此时,江泽民同志却离我们而去了,享年九十六岁,江泽民同志的去世是一件举国悲痛的事,他的丰功伟绩必将永载史册。
江泽民同志
对于江泽民同志,我们可能更多的了解他本人。但事实上,江泽民同志的家世也有很多值得弘扬的地方。
尤其是他的父亲,一位曾为革命捐躯的铮铮英雄,斯人虽已长眠九泉八十余年,但他的故事读来依旧让人感到振奋。
而在1982年,江泽民同志在一次会议后遇到了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他们提到了烈士江上青,也由此让两位老人的革命友情再度回归人们的视野。
张爱萍将军
1982年,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张爱萍将军正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参与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时的张爱萍,已经年满七十二岁,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了,但戎马磨砺的他依然有着不错的精神头。
而在会议的间隙,张爱萍来到偏厅坐着休息的时候,却看到一个中年男人向他走了过来。对方来到张爱萍的身边,十分恭敬地致以问候,然后笑着对他说:“您还记得江上青烈士吗?”
听来人提到这个名字,张爱萍的眼神怔了一下,但很快便恢复过来。张爱萍说:“怎么会不记得呢,那是我的老战友和老朋友。很可惜,他英年早逝。”
张爱萍将军(左一)
说着,张爱萍的神色黯淡了一下,似乎几十年前的事情依旧让他介怀。在张爱萍感伤的时候,那个男人又紧接着说:“他正是我的养父。”
张爱萍眼前的这个中年男人就是江泽民同志,此时的他也已经五十六岁了。听到江泽民同志的话,张爱萍吃了一惊,他往前倾着身子,急切地问:“真的?”
江泽民同志郑重地点了点头,他接着说:“养父牺牲的时候,我才十三岁。”
“哎呀!”张爱萍的神情转为欣喜,连眼神也变得光亮起来,他拉着江泽民同志坐在身边,一连问了江泽民同志好些个问题。
江泽民同志(中间)
老将军如此表现,足见他在见到故人之子后的喜悦之情,他告诉江泽民同志:“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找你父亲的亲属,可惜一直没有找到,没想到今天遇上了!”
在听老将军诉了半天衷肠后,江泽民同志对张爱萍说:“我有一个请求,还请您答应。”
张爱萍当即回答:“你尽管说!”
江泽民同志说:“当地政府想给我的父亲立一块墓碑,碑文还没有定,我想请您给题字。”对于这个请求,张爱萍自然不会拒绝,他满口应承了下来。
当天回家,张爱萍就来到书房摆开文房四宝,提笔郑重地在宣纸上写下“江上青同志之墓”几个大字。而这几个字,也将被刻到新落成的烈士陵园墓碑上。
江上青烈士之墓
江泽民同志之所以请张爱萍来为父亲题字,不只是因为二人是故交,也是因为张爱萍将军素有“军中才子”,“马上诗人”的美名,是著名的“儒将”。
张爱萍将军的书法堪称一绝,他最擅长行书和草书,笔法颇得米芾和张旭的神韵。当年抗战的时候,新四军的四师师长彭雪枫阵亡,追悼大会上的挽联就是张爱萍所题,一副“恨敌寇杀死吾战友,率全师誓为尔报仇”,无论是笔力还是词句,都在当时为人称道。
张爱萍将军
最让人称绝的是,张爱萍将军处理公文,向来是当日事当日毕,持笔濡墨,挥毫立就。有时候,他甚至还能一边接电话,一边批改文件,一边听取报告,三不耽误,可见他的才思之敏捷。
正因为老将军的才气之高,又是父亲的故交,由他来题写故友的碑文,再合适不过了。
而张爱萍将军为故友题碑文,只短短七字,却让这四十余年的憾然之情终于完全释放出来。那么,张爱萍与江上青究竟有着怎样的交集,会让老将军记挂一辈子呢?
张爱萍将军题词
江上青是江泽民同志的父亲,准确来说是他的叔父,江泽民同志的生父是江上青的哥哥,而江泽民同志是被过继给江上青的。
江上青本名江世侯,1911年出生在扬州江都县一个以诗书和医药传家的书香家庭。江上青的父亲叫江石溪,是本地的一个中医,经营着一家药铺。老先生很有才气,也很有抱负,他对当时的国家一直怀有深深的忧虑。
江石溪
在这样一位父亲的影响下,江上青从小也展现出了爱国忧民的情怀。十三岁那年,还在读初中的江上青就参加过反对军阀的学生运动。
十七岁的时候,刚刚转入扬州中学的他,又因为参与学生运动,被国民政府抓了起来。儿子被抓到了监狱里,作为父亲的江石溪自然心急如焚,赶紧四处运作,还请来了大律师胡显伯为其辩护。
胡显伯在法庭上一再强调孩子只是年幼无知,希望国民政府宽大处理。但国民政府不肯轻易放人,还是将其判刑半年。
在大牢里关了半年,出狱后的江上青还是要继续完成学业,他在父亲的引导下,考上了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
而也是在此时,江石溪为了让儿子好好读书,这才给他起了江上青这个名字,其取自“江上数峰青”一诗,老先生还是希望儿子在文化上学有所成。
江石溪(右),江上青(左)展馆
但江上青并没有放弃革命事业,他在大学继续参与革命活动,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没过多久,江上青又一次在参加秘密会议的时候被捕,被关到了国民党的黑牢里。
这一次,他就没那么幸运了,牢狱中的江上青遭受了残酷的虐待,以至于等他次年出狱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很不好,身上又是伤又是病。
但纵然是一次次被反动势力所迫害,却始终没有动摇江上青革命的意志。并不只是江上青,江家还有很多亲人也都坚定地投身革命,包括江世雄、江蛰君、江树峰等一众江上青的兄弟姐妹,他们都满怀着热情,要挽救危亡的祖国。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江上青以激愤之情,挥笔写下了一篇《前进曲——东三省事件》长诗,因其满含救国的热情,得到了很多人的传唱。
江上青烈士
不仅如此,江上青还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创办了《新世纪周刊》、《写作与阅读》、《抗敌周刊》等一系列杂志,来唤醒人们的抗日救国意识。
卢沟桥事变后,江上青先是发表了一篇散文诗《卢沟晓月》,又联系了一群同志,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他们以编写团歌、画宣传画、演抗日剧目、写抗日文章的方式,向工农群众和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动员了不少人投身抗日事业。
江上青作为一介文人书生,或许做不了冲锋陷阵的战士,但他的笔就是他的枪,其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也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
正是因为江上青出色的表现,上级领导准备派江上青去皖东,给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的盛子瑾当秘书。
简单来说,就是要江上青潜伏在国民党高官身边,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为革命服务。而凭借着卓越的才华,江上青很快就得到了盛子瑾的欣赏乃至信任,江上青一度成为保安司令部的二号人物。
恰是这时,张爱萍也来到了皖东。张爱萍出生在1910年,他的家乡在四川达县罗江口镇,其家庭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25年,在进入达县中学中,张爱萍也参与到革命活动中来,并在次年加入了共青团,1928年成为中共党员。
与江上青一样,参加革命后的张爱萍也曾两次被国民党保安队和外国巡警逮捕,因而在监狱里受到迫害,他也同样坚贞不屈,敌人迫于无奈,只好将他放了出来。
出狱后的张爱萍又参加了工农红军,并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战员和政工干部。
与江上青不同,张爱萍是在战场上拼过命的,红军四渡赤水、激战金沙江、勇夺娄山关、保卫遵义城等等战斗都有他的身影,且张爱萍很多时候都是作为先锋部队冲锋在前,或者为红军主力担任后卫掩护大部队撤退,真正受过血火淬炼。
得益于红军时期的历练,等到抗战时期,张爱萍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抗战爆发后,毛主席派张爱萍到上海担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沪宁杭地区的抗日游击战。1939年,张爱萍又成为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在津浦路东开辟根据地。
而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张爱萍就建立起包括五县十六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其能力可见一斑。而张爱萍之所以将工作进行的如此顺利,也是多亏了江上青。
在听说盛子瑾身边的秘书是我党的秘密党员后,张爱萍主动给江上青写了一封信。在收到来信后,江上青十分兴奋,他潜伏许久,如今终于要派上用场了。
于是,江上青立即安排了与张爱萍的见面,而两人在初次会面中便一见如故。在年龄上,张爱萍要比江上青年长一岁,自然是毫无沟壑。
而在个人志趣上,这两个人简直堪称伯牙子期,一个是马上诗人,一个是文艺青年,又都同时是革命战士。因此,张爱萍与江上青此后就成了战友加好友。
有了江上青这根内线,张爱萍的工作就好办多了,盛子瑾被江上青说动,很快就批准张爱萍成立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
张爱萍(中间)
于是,张爱萍在皖东北的根据地建设就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成绩。
但在另一边,江上青的工作却潜伏着很大的危机。这倒不是因为盛子瑾对江上青产生了猜忌,而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国民党内部一直派系林立,尽管在蒋介石的铁腕手段下,各部分被凝聚在一起进行抗日,但他们互相之间的倾轧与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盛子瑾能够在皖东北掌握大权,是因为有着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支持,但安徽同时又是桂系军阀的势力范围,盛子瑾的到来等同是“空降”,这就让很多人对他不满。
在皖东北,以王尔宜为代表的桂系势力就非常忌惮盛子瑾。另外,灵璧县县长许志远和盛子瑾也不对付,两人之间矛盾很深刻。
但巧合的是,江上青和王尔宜是老朋友了,他们都曾是热血青年,只不过王尔宜选择了投奔国民党。
江上青来到皖东北后,意外发现了王尔宜也在这里,王尔宜也是很惊喜。此后,江上青就与王尔宜也走得比较近,两人的旧情谊在此时也进一步发展。
得知王尔宜和盛子瑾的矛盾后,江上青主动站了出来为两人调解,而王尔宜也愿意卖江上青的面子,同意老老实实在盛子瑾的手下做事。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江上青就想继续调和许志远和盛子瑾的矛盾,于是他一力促使二人进行谈判,以对话化解冲突。那次谈判,张爱萍也参加了。
在会谈过程中,许志远倒也十分配合,一直在尽力赔笑,说一定与盛子瑾冰释前嫌,共同为抗日大业出力。江上青满以为这件事就算成了,却不想许志远是一个笑里藏刀的小人,他在参与谈判的同时已经酝酿好了一个阴谋。
等到谈判结束,盛子瑾和江上青准备返回驻地,而他们回去的路有两条,大路远但是平坦,小路近但是两旁都是丛林。
准备送别朋友的张爱萍问盛子瑾走哪条路,盛子瑾回答:“来的时候走得就是小路,原路返回就是了。”
张爱萍说:“小路崎岖,可能不安全,还是走大路吧。”但盛子瑾不以为然,坚持要走小路。
看说不动盛子瑾,张爱萍也只好与他们二人告别,他也准备返回驻地。然而,就在张爱萍走出没多远的时候,就听见远处传来几声枪响,张爱萍当即就发觉事情不对,赶紧带人冲了过去。但他还是去晚了,现场只留下几具尸体,走在前面的江上青已经倒在了血泊中。
江上青烈士雕像
原来,许志远果然在小路埋伏了人手,一支地主武装和顽军早已在此等候多时。江上青骑马走在最前面,第一个被击中,而紧随其后的盛子瑾见势不妙打马就跑,尽管他也被击中了胳膊,但还是逃出了一条生路,而江上青则没能逃脱。
江上青的不幸牺牲,让张爱萍为自己的挚友感到万分悲痛,这件事也就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捡了一条命的盛子瑾虽然逃了回去,但因为伤势过重还是被截肢,而他想去投奔鲁苏皖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在张爱萍的劝说下,盛子瑾最后将自己的队伍交给了新四军。
新四军
这支两千余人的部队,不少人都是江上青选拔出来的,他们在后来也成为了皖东北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张爱萍将军正是带领他们在后来扫平了杀害江上青的顽军武装。但不管怎么说,江上青牺牲了,这笔损失终究是挽救回不来了。
当江上青牺牲的消息传到扬州江都县,江家人万分悲痛,尤其是江上青的妻女最为悲伤。江上青是在1935年与妻子王者兰成婚,婚后生育了两个女儿,一直没有儿子。而按照当地的习俗,江家的长辈希望能从家族中过继一个孩子给江上青延续血脉。
江上青和妻子王者兰
江上青的大哥江世俊对弟弟的感情很深,于是就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江泽民同志过继给了江上青。而后,江世俊的妻子吴月卿还陪同王者兰亲赴江上青的安葬地祭扫,聊以慰藉未亡人。
江上青一生酷爱文艺,而他最后留下来的作品就是去灵璧谈判过程中写给弟弟江树峰的家书,其中一段诗是这样写的:“过隙光阴逝白驹,十年患难早相扶。雄心拼付三期战,别绪全凭一雁书。春水绿杨思故里,秋山红叶走征途。天涯兄弟成劳燕,互问风尘老病无。”
这便是江上青最后的遗作,让人在感怀他与兄弟的情谊的同时,也不免生出伤感之情。
江上青雕塑
那以后的张爱萍继续战斗在皖东北,并逐步把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到1944年,张爱萍已经成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军转战徐州以南和津浦路东西,给已经日薄西山的日军以沉重打击。但也是同年,张爱萍又一次失去了一个亲密战友,那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彭雪枫。
对于战友的离去有多悲伤,对敌人的愤恨就有多强烈,正如张爱萍的那副挽联:“恨敌寇杀死吾战友,率全师誓为尔报仇”,张爱萍以及战士们的战斗意志被血仇完全激发,在他们的奋力战斗下,敌人节节败退。而在次年,十四年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
张爱萍
解放战争前期,张爱萍因为头部受伤,去苏联疗养了一段时间,直到1948年底才回国,回国后的他把精力放在了建设解放军的海军力量上。
也正是因为这一经历,他才在后来指挥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海陆空联合登陆作战,也就是一江山岛战役。
再往后,张爱萍又参与了第二炮兵部队的组建工作,中国的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卫星等等尖端装备,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张爱萍将军也因此成为中国核威慑力量发展的重要奠基人。
1964年,原子弹塔爆成功后,张爱萍(右一)向周总理打电话报告喜讯
1977年,张爱萍再度出山,历任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委主任、中央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国防部长等职务,在巨型计算机、军用汉字系列微机等装备方面做出了贡献,堪称人民解放军的一代柱石。
而在另一边,江上青的家人也还有后话。解放战争中,全国人民的生活都很困难,江上青的家人也是一样的。
因为是烈士遗属,组织上还是对她们有所接济,王者兰每年都可以从淮阴新四军办事处领取抚恤金,而江上青的两个女儿江泽慧和江泽玲的读书开销也是组织在提供补贴。
江泽玲给父亲江上青纪念馆题词
尽管是过继给江上青的,但江泽民同志还是待王者兰母女如亲生母亲和亲妹妹一般。
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工作的时候,曾把王者兰接到上海生活了七年。江泽慧,江泽玲两姐妹一直和七叔江树峰生活,但她们上大学也是江泽民同志供给的。
1979年,江上青牺牲四十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江泽民同志带着全家人,包括江树峰、江蛰君等亲属一起祭奠了烈士英魂。
江泽民同志青年照
而到了1982年,江上青的遗骨被迁移到了泗洪县烈士陵园安葬。也是因为这次迁葬,才有了我们开头提到的一幕。
江泽民同志后来还带着亲人去江上青牺牲的小湾进行过纪念,最近的一次是2005年。而在此之前的2003年7月5日,张爱萍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几天后的7月12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江泽民同志出席了追悼会,送别老将军最后一程。到今天,江泽民同志也离开了我们,一段历史慢慢奏响了终章的乐曲。
江泽民同志
一段革命史,包含了多少热血柔肠,总有那么多人生来平凡,却心怀不平凡的志向,从而创造伟大的事业。江上青如是,张爱萍如是,江泽民同志也如是。
在国家危亡的年代,本是书生的江上青以一腔热血投身革命的风暴,用自己的行动向敌人证明了中国人的胆魄和决心,他们是我们的国家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功臣。只可惜,不等看到革命的胜利,江上青同志就牺牲了,让人感叹“自古英雄空余恨”。
不过,对于江上青来说,他的牺牲固然是遗憾的,但他所忠诚的事业最终取得了成功,这就足以让英烈英魂安息。
怀念江上青烈士
他可能不会想到,在几十年后,自己的家人中,会出现一个国家主席,而且是改变了中国的一位伟大领导人。
相信九泉之下的江上青烈士,也一定会为此感到骄傲。而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同样为拥有他们而骄傲。
参考资料:
女儿撰文纪念江上青,披露江泽民家世,江上青参加革命两次入狱——南方都市报
浩气长虹,继往开来:写在江上青诞辰102周年之际——人民网
军事人物特写:张爱萍将军轶事——解放日报
张爱萍同志生平——深圳新闻网
江泽民妹妹撰文纪念父亲江上青牺牲七十周年——四川新闻网
江泽民在党报发文祭奠叔父江上青,手书满江红——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