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临危受命
邓华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严重威胁我国安全。
7月7日,联合国授权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出兵朝鲜。
也是在这一天,应朝鲜方面出兵援助的请求,毛主席委托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讨论组建东北边防军、保卫国防的问题。
经过讨论,会议决定调国防机动部队第13兵团等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
但是,当时13兵团的司令是黄永胜。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一致认为,黄永胜的整体素质不如15兵团司令邓华,提议将邓华与黄永胜对调。
很快,毛主席批准了这一提议。
于是,刚刚带领15兵团结束海南岛战役的邓华,再次挑起重任。
出任13兵团司令后,邓华当即针对朝鲜战局起草了一份报告,上报中央军委。
毛主席
报告中,邓华指出:
“鉴于朝鲜人民军战线南伸而处长。美军凭借其海、空军优势, 于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为增加……显然, 如果以朝鲜人民军弱小的海、空军和后方留守的陆军, 阻止美国从两侧而不是下面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企图是很困难的, 况且, 朝鲜三面环海, 东、西海岸线较长, 给人民军集中、重点防守带来不便……”
关于邓华对朝鲜战局的见解,毛主席评价很高,称邓华的分析很有见地。
另外,毛主席向邓华强调,要准备打大仗,要抓住敌人的弱点打。
听到毛主席这样说,邓华非常兴奋:
“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打。美军的装备虽然强,但他们最怕联络切断,被包围。我们可以从侧翼迂回、渗透、穿插,实行切断、分割、包围,跟他们打近战、夜战。他打他的优势,我们打我们的优势!看来,这是我们对付美军的办法!”
毛主席
看到邓华能够迅速理解自己的作战思想,毛主席非常高兴。
随后,邓华在边防军干部会议上传达了这一思想,强调我军必须充分发扬近战、夜战。
8月下旬,朝鲜人民军在洛东江边与敌军形成胶着状态。
面对这一情况,邓华与洪学智等人经过研究,向中央提交一份报告。
报告中,邓华指出:
估计敌人将来反攻的意图,可能以一部分兵力在北朝鲜沿海侧后几处登陆,做扰乱牵制……
毛主席与党中央看过这份报告后,立即决定从中南军区抽调第50军开赴东北,还抽调华北军区所属66军赴朝参战。
果然,邓华他们的估计没有错。
美军于9月15日在朝鲜人民军侧后仁川登陆,随即占领汉城,切断了朝鲜人民军洛东江前线的供应。
10月1日,美韩军队越过三八线,向北进犯。10月3日,金日成派出他的外务相朴宪永送来紧急求援信。
在此期间,毛主席等人一直在商议到底要不要抗美援朝。
在毛主席看来,朝鲜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朝两国是邻居,唇齿相依。
彭德怀
唇亡齿寒的道理虽然大家都懂,但考虑到新中国刚刚成立,一穷二白,更不要说远赴朝鲜,与美军这样强大的对手作战了。因此,一些人不支持抗美援朝。
10月4日,毛主席急令彭德怀从西安飞抵北京。
了解情况后,彭德怀表示坚决拥护毛主席抗美援朝的英明决策,并且坚决服从毛主席与党中央的决定,挑起带兵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的重任。
对此,毛主席激动的紧握住彭德怀的手说:
“老彭,你是临危受命呦,我谢谢你!党和人民谢谢你!你去吧,有你去了,我们可就放心了!”
随后,党中央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邓华与彭德怀相识相知
虽然邓华与彭德怀同为共产党员,并在战场上驰骋多年,但在此之前,俩人从未直接接触过。
红军时期,邓华一直在林彪部下效力,而彭德怀则指挥第三军团,俩人不属于同一个系统。
抗战时期的邓华
抗战时期,彭德怀是八路军的副总司令,而邓华只是八路军115师的一个团政委。
这段时期,虽然俩人属于一个系统,但由于职级相差太大,再加上当时部队高度分散,俩人也一直没有机会接触。
解放战争期间,他们两个一个在西北战场上与胡宗南厮杀,另一个则跟随林彪在东北战场作战,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此次抗美援朝期间,俩人因为工作相识。彭德怀很快就发现邓华是一位知识丰富、富有头脑,考虑问题有眼光、比较周到的将领,并因此对他高度赏识。
入朝作战前,中央军委决定先派两个军过江。
但是,邓华考虑到当时“联合国军”的总兵力已经有42万人,越过三八线的有13万人,而且他们装备精良,还掌握着制空权与制海权。
反观解放军,不仅装备落后,两个军也只有10多万人。于是邓华向彭德怀提出建议:13兵团的4个军以及3个炮兵师部应该同时入朝。
毛主席与彭德怀
对此,彭德怀很是赞许。
于是,彭德怀致电中央与毛主席汇报此事。毛主席也对这个意见表示赞同。
两天后,邓华再次向前来检查出国战备情况的彭德怀提出:
即便如此,兵力也是不够的,必须再调一个军来维护后方。
彭德怀觉得这个意见很好,再次向中央上报。
中央看过彭德怀的报告,再次接受了邓华的建议。
以上种种,都让彭德怀对邓华印象深刻。他也因此改变了组建志愿军司令部的原计划。
此前,彭德怀打算以自己从北京带来的小型班子为基础,组建志愿军司令部。
但是,经过短暂接触,彭德怀从直接的工作成果上,看到了邓华以及13兵团的出色能力。
于是,彭德怀决定以13兵团司令部为基础,组建志愿军司令部。
10月24日,彭德怀宣布:
“我已经向毛主席请示了,将你们13兵团的领导机构,改为志愿军的领导机构。你们几位,也同时改为志愿军的领导!”
彭德怀
彭德怀顿了顿,笑眯眯的看向邓华,幽默的说道:
“我已经被任命为司令,你就不当司令了,你出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吧……”
此后,在第一次战役中,邓华协助彭德怀指挥部队运动中设伏,重创美军,歼灭敌军1.58万人,还打败了美军的王牌军骑兵第一师第一部,首战告捷。
第二次战役中,面对狂妄吹嘘想要在圣诞节结束战争的麦克阿瑟,邓华提出要“示弱诱敌”,将敌人引到理想战场,包围他们,打垮、歼灭他们。
这个意见得到了彭德怀等人的一致同意,并得到毛主席的批准。
于是,我军边打边退,诱敌深入,将敌人引诱到预设的口袋之中。
趁着敌人立足未稳,出其不意发起猛攻,一举歼灭了德川、宁远的南朝鲜两个师。
“联合国军”一下就被吓坏了,除了美军的第24师外,其他部队都在原地不敢动弹。
随后,彭德怀下令志愿军堵住敌军的南逃之路。之后,志愿军又成功进行了第三次战役。
麦克阿瑟
志愿军接连取得三次战役胜利后,准备部署休整。但就在此时,“联合国军”突然发起进攻,志愿军被迫停止修整,转入第四次战役防御作战。
考虑到当时志愿军的装备问题,以及面临的重重困难,想要取得胜利不仅非常艰苦,而且还是长期的。彭德怀决定回北京向毛主席与党中央汇报各方面情况。
临走前,彭德怀将指挥志愿军与人民军作战的重任全权交给邓华。而邓华也没有辜负彭德怀对他的信任。
期间,“联合国军”发动了代号为“屠夫行动”以及“撕裂者行动”的进攻。邓华指挥志愿军与人民军,顽强灵活地阻击了敌军的进攻。
在彭德怀汇报完工作,从北京返回志愿军总部时,邓华指挥志愿军与人民军实现了预定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目的。
邓华谦虚主动让贤
第五次战役前夕,随着第9、第19以及第3兵团入朝作战,邓华考虑到随着战争的拖长,以后各区换班部队还会继续到来,部队的首长中,比自己资历高的人也逐渐增多。
邓华在志愿军总部坑道内工作
而且,志司工作范围广而复杂繁重,彭德怀也需要几个得力帮手。
出于大局考虑,也是为了团结大家,邓华在饭桌上突然对彭德怀说:“总部领导的位子,是不是重新安排一下?”
邓华是想让贤,让陈赓专任志司第一副司令兼任第一副政委帮助彭德怀,宋时轮为第二副司令兼任九兵团,自己则变为第三副司令兼任13兵团。
对于邓华这个提议,彭德怀并没有像以往一样接受。他说:
“你这个人呀,我早就知道,胆大心细,能打仗,毛主席、军委派你来朝鲜是对的!我们一起共事,我看你干得很好嘛!”
说完,彭德怀继续埋头吃饭,没有要与邓华商量此事的意思。
彭德怀之所以是这个反应,是因为他觉得邓华自从入朝以来一直都是第一副司令兼任第一副政委,他熟悉志愿军的情况,突然改变座次不利于开展工作。
而且,他们虽然只共事短短几个月,彭德怀却早已看到邓华出色的才能。他非常确信,邓华能够担起这个重任。
彭德怀与邓华(右)陈赓(左)在一起
而且,邓华的主动让贤,也让彭德怀也很感动。因此,彭德怀回绝了邓华的请求。
看到彭德怀不同意,邓华很快又以自己的名义,向中央军委与毛主席发去电报,上报了这个提议。
彭德怀得知这件事情后,立即亲自给毛主席写信,要求邓华的位置不变,陈赓与宋时轮分别担任第二副司令员与第三副司令员。
最终,中央军委同意了彭德怀的提议。
邓华的谦逊、不计个人得失事例还有很多。
彭德怀因病回国时,代理彭德怀主持工作的陈赓也很快被调回国内主持筹建军事工程学院。
于是,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任代政治委员。
但是,没多久邓华便向毛主席提出:
志司任务繁重,且关系全局,个人才德资体均很不够,实在费力挑不动……为加强志司领导,若彭总不能回时,粟裕同志来此很好,副总长职陈赓同志很可胜任,工程学院可另选人。我到兵团再锻炼一下能取得一点前线经验是有益的……
邓华在朝鲜战场上手持望远镜
由于毛主席、彭德怀等人都非常信任邓华的能力,并没有同意他的提议,依旧决定由邓华担任志愿军司令员以及政治委员,全面主持志愿军工作。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没多久,美军提出停战谈判的要求。
很快,我方与朝鲜方面组成谈判团,于1951年7月10日在开成与美韩方面展开谈判。
但是,美方对于这次谈判却没拿出什么诚意,他们的小算盘,是想要在谈判桌上拿到在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
于是,毛主席指示彭德怀制定出第六次战役的计划。并准备在8月份或者是9月份,实现歼灭敌军两个师,将东线之敌打回到三八线以南地区的目的。
正在谈判中的邓华得知这个消息后,考虑到我军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进行阵地攻坚,恐怕对我们不利。
于是,他火速给毛主席与彭德怀致电,提议:目前不进行战役反击,尽可能作战术反击,迫使敌人既不敢让谈判破裂。也不敢向我军实施全面进攻。
陈赓、彭德怀、邓华等在朝鲜前线
毛主席与彭德怀接受了邓华的建议,只准备了第六次战役,而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最终证明,邓华的这个建议非常好,避免了可能给我军带来的再一次大规模死亡,也没有让敌军捞到任何便宜。
朝鲜战场上的亲密合作,让彭德怀与邓华结下深厚友谊。战争结束回国后,他们依旧惺惺相惜,保持密切联系。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去世。临终前,彭德怀叮嘱家人送给邓华一个金质烟盒。这个烟盒,是多年前邓华送给彭德怀的。
此后,这个烟盒一直陪伴在邓华的身边。一直到他临终前,这个烟盒是唯一留在邓华床头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