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历史上,如果一支部队能够用将领的名字来命名,那说明这支部队的主将一定是一个骁勇善战之辈。
而曾经人民解放军里就有一支名为“皮旅”的劲旅,隶属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这支部队的指挥员皮定均书写了我军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然而1953年的时候,皮定均回乡探亲,却仅仅待了一个晚上就匆匆离开,他的举动被乡亲们骂了三十多年,最后还是皮定均的妻子说出了他为何离去的原因。
加入红军
开国中将皮定均是我军历史上一位非常传奇的将军,1914年出生于安徽金寨县,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只能带着他改嫁。
皮定均的家里很穷,经常跟着奶奶外出讨饭,长期营养不良让他的身材矮小瘦弱,很难和以后那位在战场上叱诧风云的将军联系起来。
1929年工农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皮定钧听说红军是帮助穷人的部队,仅仅15岁的他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红军,一开始党组织并不看好这个身材瘦弱的男孩,但皮定钧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参军后,他刻苦锻炼军事技能,积极学习党政文化知识,对于上级的任务用心的执行,很快,皮定均就受到了同志们的认可。
1931年,皮定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之后我党的革命形势日益严峻,国民党返动派不断派出大批精锐部队进攻红军的革命根据地,四次反围剿战役,皮定均都参加了。
经过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战斗,他也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不断接受提拔和重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败后,皮定均又跟随红军主力部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25000里长征。
中原突围
抗日战争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全面内战,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美国等西方势力的干涉,国民党其实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最终中国共产党还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甚至逼得敌军溃败逃跑。
这其中,不仅因为人民解放军深得民心,更重要的是我军将领优秀的战术,给前线战局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转机。
内战刚刚爆发之时,在重重包围之下,我军中原军区主力决定于1946年6月分成南北两路向西进行突围。
第一纵队第一旅就是由皮定均将军率领的,为了牵制住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为我方的转移做掩护,便声东击西让敌军此时,彼最终取得了突围的成功,皮定均也率领部队顺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创造了我军突围战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最先盯上了鄂豫皖湘赣五省交界的我中原解放区,这里是蒋军向西北与华北运兵的重要通道,是一个兵家必争的战略交通枢纽。
当时的蒋介石为了一举歼灭解放军,不惜血本调集了精锐重兵,将中原军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从6月26日到7月1日之间,拥有火力优势的国民党军开始了狂轰滥炸。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伤亡惨重,情势不容乐观,危急的时刻下,皮定钧挺身而出,毅然接受了护主力向西突围的任务。
根据上级的指挥,皮定均将带领一个旅7000余人的兵力来掩护5万主力的转移,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顺利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皮定钧做出了诸多安排,他在东西两路都摆开架势,让敌人摸不着头脑,又派人伪装成老百姓到敌军前线观察对方的军事部署。
面对敌军的大举来犯,皮定均沉着冷静,派出两个团从正面牵制敌军,其他人掩护侧翼,抓住时机进行包抄,使敌人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不仅如此,当我军的主力部队转移之后,皮定钧还故意向东挺进,和敌人进行血战,此时的皮定均已经做好了为祖国献身的准备,但是就在主力部队成功撤离的那个晚上,天空突降大雨,皮定钧抓住这最后一个机会,趁着敌军视线受阻,带领剩余的部队顺利撤出战区。
这场突围掩护战,皮定均和自己的部下创造了一个军事历史上的奇迹,更体现了我军官兵的勇敢和智慧,皮定钧和他的“皮旅”从此也载入史册,名流千史。
近乡情更怯
1953年刚刚从朝鲜回国的皮定均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于是带着夫人决定回到生养自己的老家看一看。
金寨县的父老乡亲们听说皮定均荣归故里也是非常兴奋,起了一个大早就在村口夹道欢迎,当皮定钧的吉普车出现在大家视野中的时候,甚至还有人放起了鞭炮,那场面简直比过年还要热闹。
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皮定均匆匆回乡,只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就离开了。这让老乡们愤怒不已,认为皮定钧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心上,纷纷骂他是忘恩负义之辈,一直到皮定均逝世前30年的时间,他都不受乡亲们的待见。
最后还是皮定钧的妻子向大家解释了皮定均不辞而别的原因,原来从皮定均参加革命的时候开始,他就见识到了战火的残酷,许多和他同一时期参军的老乡,都在一次次战役中殒命沙场。
那天皮定均一回到家乡,就仿佛看到了曾经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想到还要面对这些战友的家人,皮定均的内心就悲痛不已,他根本就无法将老战友离去的消息告诉他们的家人。
所以权衡之下,皮定均决定在第二天早晨离开,以免控制不住自己悲伤的情绪。
小结:
皮定均有情有义,对自己的袍泽兄弟们始终不敢忘记,不愧是我军的一代名将。
1955年,皮定均被授予中将军衔,是名副其实的开国功臣,皮定均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我们不应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