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越南就跟中国就有着很深的渊源。在古代,越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到了近代,许多东亚国家都成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越南也不例外,在19世纪末期被法国殖民者完全占领。
1945年之后,越南掀起了自己的民族解放战争,经过30年不懈的抗争,终于驱逐了法国和美国的侵略者,彻底赢得了越南的独立和解放。尤其是在越南战争的后期,中国更是为越南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我们的无私奉献换回的却是越南的仇视。
自从黎笋上台之后,中越关系就不断恶化。直到70年代末期,中越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眼见警告无果,我国决定狠狠的敲打越南一番。从1979年2月17日开始,我国正式发起对越自卫还击战。
支前边民
对越自卫还击战是我军又一次赴外国作战,不过相比于朝鲜战争,越南战场的形势还要复杂得多。越南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国境内山高林密,环境恶劣。并且越南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差,除了一些主要干道有硬化路面,大多数地方只有一些泥泞的羊肠小道。
除此之外,大多数赴越南作战的军人都不熟悉当地环境,也不懂得越南话,这对初期的对越作战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时候,不少生活中越边境的中国边民主动站了出来。在以前,这些边民经常来往于中越两地,因此很多都懂得一些越南话,对北越一些地区也比较熟悉。因此经过指挥部商议之后,就派遣大量边民为作战部队带路。
据了解,在整个中越战争期间,有超过4000名边民在部队中担任向导和翻译。而在实际的作战过程中,这些边民发挥的作用却远不止于此。比如向越南民众宣传我军的政策,审讯越军俘虏、翻译越军作战文件等等,为我军快速取得战争胜利,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就比如广西宁明县的民兵朱振安,他在曾在越南北部的禄平县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当地的环境十分了解。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之后,朱振安担任我军某连部的向导。按照上级的要求,该连需要趁夜色拿下边境地区的612高地。但即便是侦察兵,也不清楚612高地的具体位置,贸然向前挺进的话,就有可能面临被越军伏击的危险。
这种情况下,朱振安就被安排进了这支连队。随后,朱振安率领连队战士们趁黑向高地挺进。依靠着心中的活地图,朱振安很快就带领部队神出鬼没的摸到了越军的阵地前。此时的越军还在睡梦中,根本不知道大敌当前,猝不及防下被我军打得丢盔卸甲,最终该连只用了40分钟就拿下了高地,为后续的作战行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鬼屯炮台
除了朱振安之外,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支前边民,他在中越战争期间曾立下巨大功劳,因此被授予一等功和“支前模范”荣誉称号。他叫何国安,而让他名声大振的,就是这座著名的鬼屯炮台。
鬼屯炮台也叫法国楼、法国炮台,由法国人在40年代修建而成。这座炮台长120米左右,宽约70米,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平均厚度达到了1米左右。炮台主体分为上下三层,医院、食堂、仓库等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舞厅等消遣设施。据了解,这座炮台足够容纳上千人长期生活。很明显,越南方面想利用这座炮台迟滞我军的攻势。
当时,我军仅在17日当天就拿下了越南北部重镇高平,当先头部队挺进到同登地区时,就遇到了这座炮台的阻碍。想要拿下河内北方屏障谅山,就必须夺取同登火车站,但因为有鬼屯炮台的存在,我军数次的冲锋都宣告失败。
在随后的两三天时间里,我军依托重型火炮,基本摧毁了炮台的外围据点,越军全数退回炮台地堡,准备依托险要的地形和我军打持久战。而且,炮台并非独立的防御工事,还依靠地道连接着大量的暗堡,越南人依靠这些暗堡,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一时间双方都陷入了僵持状态。
何国安
何国安是凭祥市的一名电厂工人,年轻时曾被法国人抓去修建鬼屯炮台,因此他也成了少数知晓这座炮台构造的中国人。当他得知部队在炮台受阻时,立即骑着自行车感到同登前线。何国安向部队说明来意后,立刻引起了负责攻坚的163师部的重视。指挥部命人用专车将何国安送到炮台前线,以便找到炮台的突破口。
抵达前线之后,何国安提出可以炸毁炮台的进出口。指挥部同意了这一方案,并迅速调整了战略部署。在何国安的带领下,7连的战士们绕过暗堡,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后,顺利拿下了平顶山表面阵地,并对炮台的4个进出口进行了爆破。很快,四个进出口就被我军摧毁了3个,只留出一个可供越军逃命的通道。
随后,何国安又开始寻找炮台的换气天窗,按照模糊的记忆,何国安依靠脚步丈量的方式,最终在瓦砾下方找到两处换气天窗。到了22日,163师从后方调来了12吨炸药和2吨汽油。攻坚部队在天窗附近放置了大量的烈性炸药,随着一声声巨大的轰鸣声,炮台被炸出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内部传来了一阵阵越军的惨叫声。
随后战士们又通过天井灌入大量的汽油,并拿着喷火枪向洞内发射,炮台内部立刻变成一片火海。慌不择路的越南守军从唯一的进出口逃了出来,立刻成为了我军的俘虏。据被俘的越军交代,炮台内部有超过1000名越军,但逃出来的只有少数。
最终,在何国安的帮助下,被越军寄予厚望的鬼屯炮台就此告破。之后我军迅速拿下同登火车站,向着谅山市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