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些地面战事逐步旷日持久,前景不明、状态胶着;甚至原本有战略优势的一方在局部区域陷入前所未有的不利局势,于是冒险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声音开始抬头。而超级大国方面也对此针锋相对。这里就有两个问题:第一,就是什么是战术核武器;第二,在于当今的超级大国和另外一方,真的还有大量的、现役的标准战术核武器可以投入实战吗?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战术核武器就是可以直接投入实战战场的低当量核武器。战术核武器的爆炸威力最小不会低于800吨,最大不会超过2000吨TNT,爆炸影响范围不会超过1500米的半径;不会严重破坏建筑物和装甲车辆,只会当即让爆炸波影响范围内的人类和其他的所有碳基生物快速失能。从而达到使用这类武器的战术意义。战术核武最大的好处,
是实爆区残留的核污染程度极低,在爆炸之后2到3个小时,其环境放射性就已经不再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明显的杀伤效应。如果情况紧急,在有相当比例防化服被使用的情况下,战术核武爆炸之后30分钟,本方军队就可以进入期间收割战果。要完全达到以上几条标准,那么严格意义上的战术核武其实只有外界都熟知的中子弹。而当今的5大国之中,至少有3家突破过中子弹的技术,生产过实弹并进行过爆炸试验。从理论上讲,等于起码有3大国是具备中子弹这种标准的战术核武器的。但问题是此一时彼一时。在冷战时代拥有过中子弹,并不等于在冷战结束30多年之后,各方还继续都拥有现役的中子弹。这是因为传统中子弹的技术要求,特别是日常维护要求实在是太苛刻了。美国和前苏联,
当年研发制造的中子弹,技术路径几乎完全角同。也就是两家的中子弹都是三相弹这类氢弹中的一个特殊分支。与普通三相弹最大的差异,首先是没有铀238这种反射外壳;其次是热核装药都不是氘化锂6,而是昂贵而又超级难伺候的氚气。生产和维护中子弹最麻烦的就是氚气。这是因为氚气必须人工制备,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天然氚。而氚的半衰期只有12年。内装十几克纯氚气的中子弹弹头,不用过12年,每到7到8年之后就必须再拆开人工更换。如此循环不断,才能确保中子弹到用时可以安全炸响。于是冷战时代美苏都必须不断地制造氚气并且频繁翻新中子弹的弹头。最终双方都叫苦不迭。冷战结束后,美方直接彻底停产了氚气。2015年之后又想恢复产能,结果维持了1年之后又嫌麻烦,
再次放弃了。这次放弃基本等于彻底放弃。于是纯氚气的价格,从1克价格上千万刀,直接上涨到1亿刀以上。关键是有钱也没地方去采购。而维持一枚中子弹的用氚量,至少要15克以上,这样就等于一枚中子弹价值至少20亿。就是全球财力最强的超级大国都用不起了,更不用说经济严重下滑的另外一方。于是当今的超级大国还有没有现役中子弹?其答案极大概率是否定的。另外一个现实,就是超级大国现有的2种所谓的战术核武器,其实都是“伪”战术核武。一个是三叉戟2D5上装备的W87核弹头,另外一个是B2112空投核弹。W87弹头的当量可调,最低当量是5000吨级,最高当量在47万吨级。而可以用F35空投的B2112翻新炸弹的最低当量在300吨,最高当量在5万吨级。被认为是常见的战术核武。
其实这类认知都是错误的。因为不论W87还是B6112,它们的爆炸当量都做不到在800到2000吨级TNT这个区间。两者低当量爆炸后的杀伤效应更不是强中子流为主。两者所谓的低当量爆炸,说白了就是只引爆了原子扳机,而没有引爆热核装药。因为300吨级和5000吨级的爆炸都不在中子弹的当量范围之内,所以说它们都是“伪”战术核武。既然超级大国都是这种局面,那么另外一家就更是近乎拿这个来口头威慑了。如果全球一定还有中子弹这种最标准的战术核武器,那么一定是不用氚气当热核装药的!属于独此一家,别无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