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处于一战期间,当年还是以栓动式步枪为主的时代,但那个时候的中国就成研发出了半自动步枪。
并且是独创技术,完全自主研发。
开创第一支国产半自动步枪的那个人,就要从刘庆恩将军说起。
刘庆恩,出生于1869年四川德阳,曾毕业于广东水师学堂,随后在湖北枪炮厂实习,之后又去了日本东京大学进修,最后还在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考察了两年。
在出国留洋的这些年里,也让刘庆恩接触到西方的军工技术,同时,这也使得他对枪械武器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才能。
在他回国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刘庆恩被任命为汉阳兵工厂的总办,也就是厂长。
在战争陷入焦灼状态时,刘庆恩意识到栓动式步枪的火力不足和射速慢的缺点。
为了改变这些,能让单兵增强火力,增强作战效率,于是,刘庆恩将军就展开了他半自动步枪的设计方案。
但由于当时一直处于混战状态,缺乏经费,这使他研制半自动步枪的道路十分坎坷。
当时的刘庆恩到处筹借资金,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1914年,终于完成了半自动步枪的设计,被命名为:刘将军步枪、刘式半自动步枪或者自装枪。
刘将军步枪的自动方式很独特,与正常的导气式武器有所不同。
在枪口处安装了一个枪口罩,当发射时火药所产生的燃气,会推动枪口以及气筒向前运动,从而就带动了一整套连杆机构,可在这一个动作上完成自动上膛、抛壳、推进弹药。
刘庆恩还考虑到防止士兵在紧张时浪费弹药,结合了半自动与栓动步枪的混合式设计。
为该枪设计了一个导气箍,上面带有气孔,如果在切换单发射击模式时,就可将这个装置转动一下,将气孔朝外,在开火时所产生的气体,就会通过气孔排到外部,从而冲击力就不会再将枪击推送回去,这样就实现了单发模式。
而在进行手动单发射击的时候,枪栓采用直拉式设计,在射击速度上,也要比同时代的毛瑟步枪或恩菲尔德步枪更胜一筹。
刘氏步枪的基本参数。
弹药方面:发射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
弹仓容量:6发,为不可拆卸式弹仓。
理论射速:每分钟45~50发左右。
全枪长度:1225毫米。
枪管长度:647毫米。
枪口初速:780米每秒。
枪身重量:加装刺刀后为5千克。
在1916年,由汉阳兵工厂手工打造出了两支样枪。
同年9月,刘庆恩来到北京楠苑院射击场进行测试,但是由于汉阳厂所制造的弹簧质量不合格,最后导致该枪的测试失败。
但刘庆恩并没有就此放弃。
于是,他带着刘氏样枪和图纸亲赴美国,想让普惠公司为其代工,改用由机器加工出来的弹簧,并制造出了第二批样枪。
当时的美国人见到刘氏半自动步枪都非常震惊,想不到那个时候技术落后,而且还处于混战状态下的旧中国,竟然能独立研发出半自动步枪,还被美国人称为:刘将军式半自动步枪。
后来刘庆恩使用第二批样枪和之前的第一批样枪进行测试对比,结果第二批改用美制弹簧的样枪完全通过了测试。
1918年,刘庆恩从美国返回,并购买了大量可制造枪械的设备和材料,但在回国的途中,却突然发生沉船事故,不仅损失了所有设备,刘将军的儿子也和船上的多名游客丧生。
到了1919年,沉入海底的机器被打捞了上来,之后投入使用,但刘庆恩这位杰出的军工人才却不断遭到军阀们的排挤,因为自己的事业,再加上儿子的去世,让刘庆恩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只能因病辞职。
最后,1929年刘庆恩将军在上海去世,享年60岁,之后他的这支步枪也没能实现量产装备。
在当时国力贫弱,在毫无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居然完全自主研制出了半自动步枪,这让西方人都大吃一惊。
但只可惜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情况、落后的条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当时人们的思想落后,没意识到这种武器在未来的重要性,最后没能使得这支首款自主研发的半自动步枪大放异彩。
刘氏半步枪的设计,在当年也是最超前的,后来二战期间的美国加兰德M1半自动步枪、德国G43半自动步枪和苏联SVT-40半自动步枪,都采用了刘氏半自动步枪的自动原理。
尤其是加兰德M1,动作、原理都与刘将军步枪很相似。
而如今仅存的刘将军式半自动步枪,却成为了美国博物馆的收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