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电影看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战役的结果是收复了三八线以北东部地区,扭转了战场态势,毫无疑问战略上我们是成功的,但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很多战士在解放济南,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解放上海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熟悉的纪律严明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也是出自这个部队,他们没有倒在敌人枪口下,却消逝在朝鲜零下40度的严寒中。
为什么会出现大范围的冻死冻伤,甚至出现3个连队成建制成为悲壮的“冰雕连“?
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南逃途中,被一幕震惊了,一排排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薄的冬衣,在零下40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保持战斗队形和姿态,但他们都已经停止了呼吸,没有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却被严寒夺取了生命,美军想把手里的枪拿开,冻得怎么也拿不下来,不得已掰断了3根手指。
在东北冬季生活的人都清楚,零下30多度的气温,日常出行棉帽、棉背心、绒裤、手套、棉大衣和棉皮鞋都是标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什么身着单薄冬装,大檐帽,胶皮鞋的20军要匆忙入朝呢?
原因有4个:
- 时局陡然逆转,出兵刻不容缓,没有时间配备
1950年8月26日,朝军还在与美韩军在纠缠中,我方未决定派部队参战,10月18日,仁川登陆,半岛局势逆转,几天时间平壤已落入敌手,出兵刻不容缓,九兵团是为解放台湾准备的加强兵团,总人数达15万人,作为九兵团的先锋20军,10月30日就开始北上,十几天时间,无论如何也筹备不出这么多的冬装,
2 运力有限,资源有限
11月5日,20军首趟军列达到沈阳时,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贺晋年惊讶地发现这支部队,竟然戴着大檐帽,穿着胶鞋,东北部队标配的棉帽、棉背心、绒裤、手套、大衣和棉皮鞋一概没有,而之前准备的冬装,都给了先期入朝的13兵团,情急之下,紧急动员机关和直属部队,脱下冬装,凑了641件给20军。但只有短短2天时间,先头部队就要入朝,对于4万人的部队来说,这是杯水车薪。随着后续部队的到来,至11月底,东北军区陆续从各种方面筹备了新旧棉大衣21万多件。
虽然陆续领的不少,但真正装备部队的很少,缺少足够的运输力量,入朝作战20天,在美军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车辆损失在600辆以上,即使有限的运力也要留给更紧迫的粮食弹药,其次才是保暖品,毕竟吃不上饭,损失更大,而且部队反应最迫切的还不是棉衣,而是皮棉鞋和手套,寒区最怕手脚冻伤,手脚冻伤拿不了枪,冲不了锋,即失去战斗力。相对美军的冬装包括,防寒帽,厚呢军装,毛衣,大衣,毛袜,皮靴,鸭绒睡袋,连队装备棉帐篷,火炉等物资,和我军相比天差地别。
3 部队机动化差,缺少防寒经验
当年我们自己不能生产汽车,都是从苏联订购,汽车都是用于后方运输物资,每个战士自己一周吃的,枪支弹药,只能自己双肩背负,靠双腿徒步,单兵负重已经大大超出标准,再加上笨重又厚重的御寒物资,给大家一个数据,美军陆战一师在古土里撤退时,部队总人数1万4000人,各种车辆竟达到1400辆,机械化程度之高,而志愿军27军4个师,一个炮兵团,4万8千多人,只有汽车45辆和依靠牲口拉的大车82辆。
另外九兵团是南方部队,指战员对防寒缺乏经验,不够重视,有的部队(20军60师)出发前将东北军区补充的六千余件棉大衣还留在地方,这也是主观不够重视的结果。
4 地理,极端天气
长津湖尽管纬度并不高,为北纬40.5度左右,但它很容易受到寒潮袭击,冬天的寒冷程度超过了同纬度的北京等地。
在正常年份,长津湖地区在10月就进入了寒冷的冬天。到11月下旬,气温就急剧下降到零下27摄氏度。一直到第二年3月,长津湖地区都处于风雪交加、冰天雪地的冬天。气温经常保持在零下30摄氏度。
而在1950年11月,即长津湖战役发生之际,这里迎来了60年来最冷的极端严寒天气,气温达到了零下40多度。即便美军的完备御寒物资,整个战役非战斗减员高达7313人,其中大部分是冻伤。
综上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屡战屡胜,后勤保障并不是建立在体制下,而是依靠老百姓无私供应,陈老总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而出境作战,缺少当地支持,又没有系统的后勤保障系统,前期主要吃了这方面的亏。
1951年5月9日志愿军成立了后方勤务司令部,并由洪学智出任司令,统筹规划后勤一些工作,这才极大的缓解了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勤一系列的问题。
写到这里,一种对英雄的敬意和佩服油然而生,缺吃少穿,极寒天气,还要冒着枪林弹雨舍生忘死的冲锋,完成作战穿插任务,零下40度爬在雪中,整个连队化为冰雕,支撑他们的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和平时期无法想象的。
让我们永远记住,冰雕连的番号
20军59师177团2营6连
20军60师180团1营2连
27军80师242团2营5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