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香港“抢人”的新闻刷屏了。
经历了19年的动荡,以及近三年的疫情,港府总算是支棱起来了。各种利好政策估计都会慢慢实行。而我也算是赶上了这波特殊时期,两年没常住香港,也顺利拿到了永久居民身份。原本换永居是要求每年在港时间的,疫情原因,入境处也人性化了许多。当然,要不是疫情,也不会出现长期不在港的情况,仿佛是个莫比乌斯环。
其实,21年初开始,我就没有常住香港了。当时香港的疫情比内地严重许多,家里人担心我自己一个人在香港不安全。再加上我当时的工作总要出差,更增加了危险系数。于是我就决定暂时回内地,等通关了再回香港。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一次又一次的PUA,至今都没看到希望。我从回内地“度假”变成了在内地工作。但是,我一直都清楚的是:我的签证一定不能断。毕竟就剩最后一次的续签,说什么也要坚持住。
思路理清之后,找到了最重要的两个时间节点,续签的21年7月以及换永居的22年8月。很多小伙伴可能对续签的要求不是很清楚,理论上只要你在签证的有效期内是受雇状态就行了。当然你所在的公司要有可以雇佣IANG的资质。以及月薪要达到入境处的基本要求,据说是15k左右。
也就是说,我需要提供6月7月的粮单来证明我当下有工作且有能力在香港生活。所以,即使我在21年1月到5月这半年没有工作,依然拿到了三年有效签注。如果想要像我一样,后面依然返回内地,那找工作一定要看好是可以远程办公的哦。
就这么“将就”着过了一年,总算是到了可以换永居的日子。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我8月就赶紧回香港处理这件人生大事。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提示,七年的计算是从身份证上首次入港那天开始的。以我自己为例,虽然我每次续签都是7月,但当年第一次入境的时间是8月。所以入境处会在七年整的那天才开始处理申请,提早递交了也只是放着的。
按照入境处官网的要求,IANG换永居所需要递交的申请资料不算多,无非就是证件以及一份申请表格。但是像我这种没有完全满足条件的,肯定需要提前做足准备,好让入境处“法外开恩”。我自己额外准备的资料其实都是在解释这七年期间出现的连续6个月没在港的原因。
研究了许多攻略后,我整理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证据”。包括粮单、工作合同、MPF缴付纪录、税单、电话账单、银行户口流水。并且附上了cover letter,详细解释了超过六个月没在香港的原因。这封信一定要认真写,尽量诚恳真实,让officer感受到合情合理。也要表明自己和香港的密切联系。毕竟,政府也不想给出去一个永居名额,但这个人却没有在香港生活、为香港做贡献吧。
接下来给大家说说换永居的流程吧。申请资料可以选择网上,也可以选择去入境处25楼递交。资料多的还是建议亲自去比较好,可以一次性交齐。
大概一个礼拜后会收到入境处寄的第一封确认信,信中写了申请编号。
可以通过这个编号在官网查询办理进度,每天上午八点更新。
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审批了,如果有需要候补资料也会在这期间通知。再过了二十天左右,我就在网上查到审核通过了。赶时间的话不需要等第二封信就可以walk in去见主。现场拿到“永居身份资格申请确认信”之后就可以办理身份证了。
可以选择网上另外预约时间,或者直接walk in到八楼办理。顺便也可以去四楼把护照也一起办了,整个过程都相当丝滑。我没有办回乡证,因为需要更多时间,而且我暂时在内地生活还是用内地身份证方便些。
办完所有的事情,我就立马预约了深圳的隔离驿站回了内地。可能大家会问,为什么我这么折腾都要拿香港身份?除了众所周知的经济发达、教育医疗福利好、护照免签国家多;我更喜欢的其实是在香港的生活状态。这一点在我回内地的这两年体会更深刻了。
都说内地卷,没想到这么卷,每个人都好像被拧紧了发条。工作上要拼了命的升职加薪,生活中要拼了命的赶在三十岁前结婚生子。话题永远围绕着房价车贷和孩子,好像不按照这个轨迹就是不对的,生活中完全没有了自己。
而我在香港的五年,没有人会规定生活一定要过成什么样。有的人租房过一辈子,有的人四十岁了还会回学校读个书。朋友们聊的最多的是周末去哪里爬山或者年假去哪里旅行。想看海的话半小时就能到。
所以,我还是那句:等通关了就回香港生活。
(本文作者:纯子)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