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高合汽车陷入停产风波。一座斥资数十亿的智能工厂停摆,车主维权、员工讨薪,公司高层一度集体“失联”。
外界一度认为,这家主打科技豪华、极端先锋设计的造车新势力,已经彻底失去了翻身机会。
但2025年5月,一条工商登记信息悄然更新:一家新公司“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43亿美元,最大股东是来自黎巴嫩的ev electra ltd.,持股比例近70%,法定代表人也换成了黎巴嫩人 jihad mohammad。
根据公开资料,ev electra 是一家位于黎巴嫩贝鲁特的电动车公司,创立于2017年。过去几年,它曾推出过名为 quds rise 的电动跑车,但外界对这家公司并不了解,也未曾在全球主流市场中听闻其实际量产能力。
这一投资行为本身就很反常:在战火未平、重建尚未完成的黎巴嫩,资本却率先“穿越地中海”,精准落到了中国一家刚刚停产半年的新能源车企身上。
这就像是一座废墟中的人,把一笔命根子的钱,交给了另一个刚塌过的舞台。
新公司、新法人、旧品牌
高合的注册信息已经变更,法人变成了黎巴嫩人,出资结构则从“华人运通”一家独大,变成“外资+本土技术方”的组合:ev electra 出资1亿美元,华人运通则保留30.2%的股权。根据工商披露,ev electra的出资计划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
这意味着高合汽车在法律上、组织上,已经不是之前的那家公司了。它在努力保持“高合”这个品牌,但背后的组织架构、控制人、资金来源都已彻底改写。
据媒体报道,高合的盐城工厂目前正在申请重新启动生产前的环评流程,一期产能维持在年产15万辆左右。与此同时,高合方面也在着手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据了解,公司开始主动联系曾支付定金但未完成提车的用户,进行退款处理;部分此前未签署自愿离职协议的员工,也已收到复岗通知。条件是,回来的员工需要接受降薪,网传工资标准按80%发放。
为什么是高合?这是很多人不解的地方。
在行业动荡、价格战激烈的背景下,曾经烧钱造梦的新势力们大多已经变得务实,无一例外的都在强调规模、盈利和控制成本。
但高合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审美实验”:从定价七八十万的hiphi x,到具备车门投影、“展翼门”、中控大屏矩阵的极致设计,它一直是行业里最不讲性价比、最“烧设计费”的选手。
而它的新老板——ev electra,自己也没交出过一份完整的交付成绩单。
这场交易因此更像是一次“意志性的下注”:ev electra看中了高合的造型、整车平台,还是品牌资产?亦或是看中了某种“中国制造能力+技术资产”的组合?这些都没有清晰答案。
当然还存在更现实的假设:相较于在欧美建立整车平台,借壳一个原本就拥有完整产线、三电系统、品牌资产的中国企业,要快得多、便宜得多。
但不管哪种可能,结果都是一样的——jihad mohammad 成为了高合的新主人,拿走了话语权,也背上了风险。
高合这一轮的复工,还远远不能定义为“恢复”。它没有发布新车,没有重新开始交付,甚至连复产日期也尚未官宣。
它所留下的,是一个在设计上依然先锋、但市场节奏与主流完全错位的产品组合;一批分布在全国的门店、渠道,以及悬而未决的车主与员工信任问题。
它所失去的,是品牌曾经建立起的那种“极客+科技+豪华”的形象绑定。如今的消费者对价格、服务、稳定性更敏感,而不是再被“机械美学”或者“门能像鸟一样开”打动。
对于ev electra而言,这场收购更像是一场双向试探:它想借中国市场锚定自己品牌的技术与产业落地能力;而高合则试图用这笔来自战火边缘的投资,重新找回市场存在感。
它们之间还没有形成协同,但已经共同承担起一场反常的“复活实验”。
在一个不缺产能、不缺品牌、不缺技术故事的时代,高合是否真的值得这1亿美元,需要留给时间去检验。但在这个多空交错、估值难断的汽车周期中,也许活着就是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