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助力渝昆高铁建设加速度

【来源:云南网】

连日来,在渝昆高铁云贵段嵩明站改扩建工程现场,六台形似“钢铁巨兽”的高铁雨棚智能建造台车正高效运转,这是我省首次引入的可移动、便捷式、整支整拆铁路站房智能建造装备,为全省高铁建设加速应用新质生产力提供示范和样板。

嵩明站作为渝昆高铁云贵段重要枢纽,改扩建后站台规模将扩大至4台8线,雨棚跨度大、结构复杂,传统施工面临高空作业风险高、材料投入大,台车通过原位组装行走、定位顶升、安装早拆支撑支模系统、(绑扎钢筋)、安装吊模、混凝土浇筑、退模、拆除早拆支撑,实现安拆速度快、物资高周转、设备用量少的使用效果。通过BIM模型与台车操作系统的深度融合,施工人员可远程操控设备完成构件安装、焊接及质量检测,高空作业人员减少60%,工期压缩20%。促进高铁雨棚施工方式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施工,推动高铁站房雨棚建筑施工向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转变,成为高铁站房智能建造的“新引擎”。

智能台车不仅能够提升效率,更以“数字孪生”技术贯穿全流程,为施工精准度和安全质量提供强力保障。施工前,台车通过云端调取BIM模型,自动生成施工方案;过程中,传感器实时监测构件应力、温度等数据,同步反馈至智慧平台;竣工后,所有数据形成可追溯的“电子档案”,为全生命周期运维提供支撑。

项目负责人路海勇告诉记者:“当前,中铁建工集团正以嵩明站为试点,推动智能装备、物联网与绿色施工技术的深度融合,高铁雨棚智能建造台车的成功应用,不仅极大地保证了雨棚结构的施工质量,而且将安全隐患及周转材料浪费降低近乎归零。从‘人海战术’到‘智能操控’,技术革新让复杂工程变得精准可控,为铁路精品站房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位于会泽县迤车镇的渝昆高铁迤车轨枕场,数字技术的赋能下,轨枕生产全面提速。5月21日,迤车轨枕场轨枕预制突破20万根大关,为渝昆高铁云贵段无砟轨道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承建单位中铁九局迤车轨枕厂负责人李明告诉记者,迤车轨枕场秉承着“工厂化、机械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四化”特点建设,围绕打造“智慧轨枕场”建设目标,分别设置双块式轨枕复合流水线一条、钢筋自动生产线一条。轨枕场通过采用“施工工序区域固定+流水线作业”的模式,将集成智能清理、全自动安装、精准布料、数字孪生等技术于一身,有效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的深度互联,较传统方式工效提升30%,双块式轨枕用工量降幅达5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5%。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渝昆高铁云南段路基土石方工程已完成97%,桥隧施工完成超90%,路基、桥梁、隧道等站前主体工程已基本成型,工程建设全面进入“冲刺模式”。渝昆高铁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滇中地区之间的联系,大幅压缩重庆昆明的铁路旅行时间,极大改善沿线群众出行条件,促进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云南网记者 胡晓蓉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