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库存全面告急,英美破防:美媒:中国再不批准,谈判形同作废

文|川流儿

编辑|川流儿


今日,距离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已过去49天,美国军工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F-35隐身战机生产线因稀土短缺濒临停摆,五角大楼库存仅能维持6周,而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扩产计划被迫延期。

面对供应链断裂的紧迫威胁,《华盛顿邮报》援引白宫内部文件称,若中国不解除稀土出口限制,中美在日内瓦达成的关税休战协议将“形同一纸废文”,这场围绕“工业维生素”的博弈,正将全球产业链推向临界点。

美国身陷“稀土危机”

4月15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钐、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的出口实施动态管控,仅一周后,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便向五角大楼提交紧急报告,其稀土库存仅剩60天,若无法补货,F-35战机的交付将延迟至少18个月。

数据显示,每架F-35需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用于发动机高温涂层、雷达吸波材料及电磁武器系统。

而美军现役的153种主战装备中,87%的供应链依赖中国精炼稀土,截至5月中旬,美国国防战略储备库中的镝、铽等关键材料仅能维持42天生产需求。

通用动力公司位于俄亥俄州的坦克工厂已停工两周,雷神导弹产能骤降42%。

《金融时报》披露,美国商务部曾尝试从缅甸、澳大利亚采购替代资源,但前者因政局动荡出口锐减70%,后者稀土提纯技术仅能达到军工标准的1/3。

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显示,即使启动“应急方案”,重建完整稀土供应链至少需10年及2000亿美元投入。

稀土方面我国绝不让路

5月10日,中美代表团在日内瓦展开第三轮经贸谈判,美方原计划以“关税让步换取稀土解禁”,但在联合声明中,“稀土”二字始终未出现。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次日回应称,将“有条件恢复部分对美出口”,但强调“国家安全高于贸易利益”。

谈判细节显示,美方曾提出三项核心诉求,其最关心的就是稀土问题豁免军工企业稀土进口限制,允许洛马、波音等直接采购,放宽出口许可证审批周期,将当前45个工作日缩短至15天,取消对镓、锗等关联材料的走私打击,恢复“灰色通道”。

中方随后则以三项反制条件回应,解除对华为升腾芯片的制裁,撤销半导体设备出口禁令,停止在南海的“自由航行”军事行动,美国必须承认中国在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谈判陷入僵局之际,中国商务部于5月15日宣布调整政策,向欧洲、越南发放4张稀土磁体出口许可证,但明确将美国排除在豁免名单外。

与此同时,海关总署查获稀土走私案值超80亿元,涉案企业面临货值5倍罚款及法人代表联合惩戒。

美国的困境不仅源于资源依赖,更暴露其技术短板,中国掌握全球92.3%的稀土精炼产能,分离纯度达99.999%,成本仅为美国的1/735。

即便美国重启加州芒廷帕斯矿,开采的轻稀土仍需运往中国加工,爱荷华州立大学实验室虽能生产纯度99.9999%的样品,但规模化量产遥遥无期。

中国企业的技术壁垒进一步巩固优势,厦门钨业通过晶界渗透技术,将镝添加比例从2.5%降至1.8%,磁材成本降低15%,北方稀土的核级镝合金已锁定第四代核电站订单,单机组用量达8吨。

反观美国,特斯拉为降低对钕铁硼磁体的依赖,尝试改用铈钴磁体,但电机效率骤降20%,单车成本激增500美元。

如今全球供应链正加速分化,中国在其中占据主导链位置,依托印尼镍-稀土联合开发项目,原料成本较非洲低30%,并输出技术标准,虽说后来美国开始自救,美欧斥资50亿美元扶持莱纳斯、MP Materials等企业,但其精炼产能至2028年仍不足全球15%。

结语

稀土危机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全球化时代,相互依存既是软肋也是铠甲,中国凭借30年的技术积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战略威慑,美国则因产业链脱实向虚,陷入“有矿无技”的被动局面。

这场博弈没有短期赢家,中国芯片产业仍在承受“卡脖子”阵痛,而美国军工复合体已站在停产边缘。

但历史经验表明,零和思维终将反噬自身,当F-35因缺稀土涂层而坠毁,或特斯拉机器人因电机故障停摆时,或许人们才会真正理解,合作而非对抗,才是破解资源困局的唯一出路。

信息来源:

《商务部回应稀土出口管制问题》——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