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评论员|四省市党媒连线 共话四地合作与未来

新重庆-重庆日报 王庆峰 朱珉迕 逯海涛 臧博

编者按

近日,重庆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考察,并分别与三省市举行经济社会发展合作交流座谈。本报今日推出“连线评论员”专版,特别邀请《南方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评论员就此次考察撰文,畅谈方法和经验、共话合作与未来。

南方日报>>>

以开放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王庆峰

此次重庆市党政代表团的考察活动中,广东是第一站。

考察中,重庆代表团前往广州和深圳,考察大疆、华为等企业,详细了解广东在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产业科技融合发展等方面情况。交流中,双方表示将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这一系列活动,紧扣一个共同指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东是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科技创新大省。改革开放后,广东抓住国际产业转移重要契机,从“三来一补”起步,逐渐形成以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等为代表的品牌产业,接着是汽车、船舶、石化、机械装备等产业迅速壮大,现在又形成了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此过程中,产业体系的不断迭代升级,带来了生产力质态的不断跃迁,有力支撑了广东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世界重要制造基地。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广东牢牢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把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今年农历新春第一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连续第三年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再出发。全国两会上,广东又提出要切实抓好“开放协同”,加快建设具有广东特点、广东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握大势,在开放合作中发展壮大,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抓住机遇,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蝶变,是产业发展向新提质的关键所在。一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来不是单打独斗。推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环节之间协同融通、高效运行,才能全方位提升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广东的产业体系基础十分厚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优势所在、使命所在,和兄弟省市并肩奔跑,才能以体系化“硬实力”,共同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巍巍大厦。

一枕南海碧波,一倚巴山云雾。粤渝两地在地理肌理与人文脉络上各展千秋,在开放合作、携手共赢方面也大有可为。广东产业规模大、体系全,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的门类,集聚了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优势在于创新强、配套好,专业分工细、应用场景多。而重庆也具备齐全的产业门类和厚实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优势明显。就以汽车合作为例,华为和赛力斯跨界合作,问界新车型屡屡创下新纪录,就是互促共赢的生动写照。

同样也要看到,两地在国家战略版图上的分量都很重。着眼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对接联动为牵引,携手打造一批标志性项目,广东与重庆一定能在合作中创造更大佳绩,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多贡献。

解放日报>>>

把握“精细化”治理的本质逻辑

朱珉迕

上海与重庆都是直辖市。一个摩登现代,一个魔幻热辣,却有着同一种身份标签:超大城市。前些天,重庆市党政代表团特地去上海市徐汇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听取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推进情况介绍。

超大城市治理要下“绣花功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多年对上海的一贯要求;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则是去年总书记交给重庆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超大城市的日常管理运行,时时处处发生着变动、又常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既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又不能一刀切——唯有精细,才是出路。

今天讨论精细化,至少有时空两个维度的考量——时间维度,要求灵敏,也就是密切关注变化动态、持续优化策略;空间维度,要求精准,即根据不同的区域、领域、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地配置管理资源、推出管理方式。这就需要对基层一线的实情有足够的感知,并擅长透过表象问题,找到深层的症结。

上海自2018年起,连续推出三轮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去年推出的计划,有六大类31项实施内容,包括“马路拉链”、电动自行车安全、建筑垃圾等长期困扰治理的顽疾。这些既是上海当下的痛点,也都折射出机制性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浅尝辄止。

上海解这些难题,都在从深层着手。比如,解决一会儿修这个管道、一会儿修那个管道的“马路拉链”现象,其实是解决条块间、部门间协同的问题;根治电动车安全隐患,也要在源头监管、一线执法、服务供给等多个方面共同着手。上述问题,有些正在持续推进,有些已有显著成效,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着手在“后台”建立了机制、优化了流程,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今天讨论精细化,总是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这些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工具持续问世,与城市治理也有充分嫁接。上海多年前就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两张网”作为牵引城市治理的“牛鼻子”,进而打造数字底座,构建数字孪生城市。与此同时,重庆则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持续聚焦超大城市发展、服务和治理难题,夯实三级治理中心技术基石。

在今天的变动场景下,许多深层的观念革新、机制再造,必须通过技术来推动。这需要的是更精准地发现问题、把握变动、把握需求,做到反应更灵敏、研判更精确、决策更高效、落地更有力。反过来说,技术的有效应用,一定源自场景的充分开放、后台的充分协作,包括对一些传统的组织方式、决策流程、资源归属(尤其是数据资源)的再造。

说到底,任何与精细化有关的创新,都要求回归城市治理的本质:是要千方百计解决最实际的问题,并通过解决眼前的一个个问题,来推动解决背后的一系列问题、一类问题,进而形成长效机制。上海这些年的探索,正是在这样的路径上展开的。重庆,也正在相似的路径上加速前进。

浙江日报>>>

答案,就在“浙”三句话中

逯海涛

一方水土育一方灵秀。重庆和浙江,虽一西一东,但各拥大江,这条江最终又汇入同一片东海。

重庆市党政代表团在浙期间,召开了浙商座谈会,引来诸多关注。座谈会上,南存辉、徐冠巨、李书福等知名浙商参加活动并发言。

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们,缘何成为重庆市党政代表团的座上宾?这样的会面,显然比普通意义上的招商引资,意味更深。2024年,浙江10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尤其是今年开年以来,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初创型民企,在全球创新舞台崭露头角。人们纷纷发问:为何是杭州?为何是浙江?

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就藏在浙江人耳熟能详的三句话里:民营经济是浙江发展的金名片,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民营企业家是浙江的最宝贵资源、最宝贵财富。

首先,靠打拼擦亮“金名片”成色。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这意味着,只靠土地吃不饱肚子。浙江的自然禀赋造就了历史文化禀赋,培育了浙江人的经商基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对一代代浙江人影响深远。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初代浙商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靠着“四千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像地瓜的藤蔓一样开枝散叶、茁壮生长。四十余年的浙商创业史,正是一部接力拼搏的历史。

其次,靠创新做大特色和优势。创新,是浙江撬动新质生产力的“支点”。矢志创新,须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大文章。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如今的浙江民营经济而言,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正成为其新的底色。比如,湖畔实验室在年度大会上发布了多项创新成果,涵盖AI多癌早筛等多个领域,而这家实验室正是由一家民营企业承担建设。正如王坚院士所说,时代正赋予浙商新的内涵,“民营企业正在用科技创新的逻辑来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靠环境强信心稳预期。民营企业家如此宝贵,充分尊重企业家、依法保护企业家、精准服务企业家,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之江新语》中,有一篇《从“两只手”看深化改革》,其中写道: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这“两只手”之间的关系。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为浙江量身定制了“八八战略”这一总纲领总方略。其中第一条和第七条,分别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和“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二十多年来,浙江历届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如今,“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已成为浙江营商环境的最好注脚。

沸腾的火锅,沸腾的状态,重庆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强劲的势头。今年2月底印发的《重庆市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若干措施》聚焦民营企业最关心、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从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发展动能、完善法治保障等6个方面着手,全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一系列举措将助力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更上新台阶,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重庆和浙江,常来常往,互鉴共进,必能共同写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篇章。

重庆日报>>>

把好经验转化为新重庆建设的好方法

臧博

前几天,重庆市党政代表团奔赴广东、上海、浙江,开启了一场跨越千里的考察之旅。四天时间,数十个考察点,行程紧凑、目标清晰,这无疑是一次主动对标先进、寻求突破的战略之举。从中,能提炼出三个关键词。

其一,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各地都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今年春节前后,“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出圈,就是高质量发展最亮眼的成果之一。这一次,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赶赴浙江,访企业、看展馆,站在第一线思考“为何是浙江”,学习借鉴浙江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等经验做法。桥梁已经建起,对话已经展开,浙渝两地若能进一步加强战略对接,在携手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方面,加强优势互补,定能打造出更多区域合作标志性成果。

其二,高水平开放。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广东是改革开放最前沿,上海是改革开放排头兵,浙江是改革开放先行地,重庆也承担着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重要使命——开放,是四座城市共同的鲜明标识。来到广东,重庆看到双方携手拓展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能级的可能性;走进上海,重庆看到双方深化高能级开放平台联动的可能性;走访浙江,重庆对双方携手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探索充满信心。开放的重庆,在交流互鉴中补短板、锻长板,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在服务国家向西向南高水平开放中培育新优势。

其三,高效能治理。治理,事关城市健康运行与人民幸福生活。重庆与广州、深圳、上海、杭州一样,都是人口众多的超大城市。此次考察,重庆市党政代表团来到上海,特地去看了徐汇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学习借鉴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无论是上海的“实景三维数字孪生底座”“三体城市系统”“政务服务大模型”,还是重庆的“1361”整体构架,都在最大化利用数字赋能,打造“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让城市“智”理有方。

今天的重庆,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产业基础、交通枢纽等比较优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到“416”科技创新布局,再到数字重庆建设……通过这次考察交流,重庆不仅直观看到了“高分答卷”背后的解题思路,也与兄弟省市进一步加强了沟通交流。大家共享了资源,互补了优势,今天是在互鉴中互学,明天便是在合作中共赢。

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把考察成果总结好、归纳好,把好经验转化为新重庆建设的好方法,并在实践中固化为机制。只要以学促干、真抓实干,这次考察一定会发挥更大积极作用,更好助力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全国大局。

原稿点击:连线评论员|四省市党媒连线 共话四地合作与未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