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生态环境部消息,5月10日至1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百色市、崇左市调研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在南宁市主持召开座谈会并讲话。
近来,广西持续开展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自治区省级党政“一把手”多次赴地方调研,督导检查整改工作。
黄润秋在座谈会上,要全面查清底数,加强风险评估,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几个信息值得关注。
第一,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
“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黄润秋在广西召开的座谈会上表示。
重金属污染问题是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和民生福祉的生态环境短板。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到,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到2025年,全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
2022年,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明确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是铅、汞、镉、铬、砷、铊和锑,并对铅、汞、镉、铬和砷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总量控制。
广西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有色金属重要产地,但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涉重金属行业企业“三废”无序排放,造成历史遗留涉重金属废渣量大面广。
近期,广西正在开展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并成立了“自治区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广西省级党政“一把手”共同担任小组组长。
“五一”假期期间,自治区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专班已开始深入调研。
第二,一个重点领域。
此次赴广西,黄润秋去往了多个尾矿库调研,这是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
尾矿库是贮存金属、非金属矿山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的场所。广西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采矿、选矿、冶炼历史悠久,在开发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历史遗留矿区和堆存。2020年的数据显示,与2016年相比,广西全区尾矿库数量从597座降至202座,减少了65%以上。
当前,广西已全面入汛,尾矿库在汛期内风险隐患增大。
此次在河池市南丹县拉么综合选矿厂马鞍山分厂尾矿库,黄润秋现场查看收集池等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及周边水体水质情况,并了解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
在崇左市南方锰业大新锰矿分公司尾矿库,他调研涌水治理、锰渣处置进展,实地查看尾矿库下游河流水体治理情况。
德保铜矿尾矿库是目前广西唯一一座一级环境监管尾矿库。
黄润秋指出,要组织开展尾矿库废水对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摸清尾矿库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流向,科学合理布设地下水监测井,加密地下水环境监测,确保能及时发现污染,有效阻止污染迁移。
此外,在百色市田东县那龙金矿调研历史遗留矿区调研时,黄润秋还现场查看了矿山修复及矿区周边环境情况,要求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泄漏及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进行预警。
第三,6个关键环节。
据报道,此次调研期间,黄润秋会见了广西省级党政“一把手”,就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交流。
此前广西表示,要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下制定短、中、长期管控方案,开展全面、综合、系统治理,分阶段管住风险、科学施治、解决问题,全力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仗。
5月11日,在广西涉重金属排查整治工作座谈会上,黄润秋指出,要围绕“查、评、改、防、治、测”6个关键环节,认真抓好涉重金属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全面查清底数,加强风险评估,坚持立行立改,突出源头预防,实施分类整治,做好兜底监测,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好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5月12日,陈刚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会议强调,要坚决扛起涉重金属环境问题整治重大政治责任,知耻后勇、知错立改、知难而进,纵深推进排查整治、案件办理、追责问责等工作。
“切实把涉重金属环境问题整改到位,坚决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陈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