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出来的跨海桥

【来源:吉林之声】

落日余晖将海面染成橘红色,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永利桥项目经理赵利年眉头紧锁,望着平静的海浪出神。

哈伊马角永利岛3号桥和4号桥扩建工程项目是永利岛项目的一部分。其中,4号桥是整个岛内的冷水管廊关键通道,更是项目团队顺利履约的前提。今年1月4日,4号桥开工,距离4月26日的控制性节点,仅有三个半月。而在阿联酋当地,11月至次年3月为季风期,外海施工受风浪影响极大,可作业天数被进一步缩短。紧张的工期,成为所有人要攻克的一道难关。

然而施工之初,复杂的地质条件便给了项目团队当头棒喝。在紧急技术会上,施工员李晓亮急得满脸通红:“地勘资料的勘察位置距离现场有70米左右,实际情况与地勘报告不符,硬岩厚度超出地勘7到8米!而且下部地质极弱,很容易塌孔!”项目总工张小林听闻后,沉思片刻:“我们或许可以试试引孔工艺,这种工艺不仅能解决地质问题,还能降低安全风险。”在经过一番探讨推演后,项目团队快速确定了引孔工艺的应用。不过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个方案虽然能解决地质难题,但对于本就分秒必争的工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即使拖慢工期,我们也一定要保证安全质量!除了引孔工艺,我们还要使用化学泥浆Polymer(聚合物)保护底部孔位,减少塌孔风险。”赵利年似乎看透了大家的心思,斩钉截铁地说道。

解决方案已经确定,每个人都在心里憋着一股劲儿。项目团队进行了计划重排,决定调整部分工序的施工时间,组织平行和交叉作业,从而提高施工效率。此外,每个桩基采用自平衡法,并对混凝土浇注过程中上层的Polymer(聚合物)进行回收。但尽管如此,项目团队一天也只能完成1个桩基施工,相比原计划一天3个桩基的进度,依旧太慢了。

困难就像多米诺骨牌,工期压力层层叠加。“工期太紧张了,仅剩2个多月的时间要完成4号桥所有的主体结构还是太困难了。人员协调是一方面,更难的是平行作业的施工场地。”李晓亮紧咬着嘴唇说道。事实上,4号桥施工场地本就狭小,任何设备在其中施工,都无法保证两侧正常通行。

根据李晓亮的估计,这片场地最多能容纳5台机械设备。可是张小林否定了他的想法,因为这样一来不止成本会提高,设备太多反而会自乱阵脚。张小林经过计算,找出了一个更好的方案:“人机交叉施工,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至于机械设备,2到3台配合人机交叉施工,整体来看效率是最高的。”赵利年补充道:“考虑到设备进场后会出现运输问题,因此一定要提前筹划好,把计划精确到天、把任务精确到人,然后统筹未来一周的物资运输和设备流动情况,尽可能提高通道使用效率。”

自此,项目团队开启了为期两个多月分秒必争的攻坚战。“抢工期”三个字,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头。经过多轮深度沟通与思想动员,团队成员摒弃杂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精确的计划下,施工现场犹如永不熄灭的灯火长明之地,昼夜交替间,始终可见忙碌的身影穿梭不息。项目经理赵利年的眼里似乎看到了希望。

4月25日,随着最后一道女儿墙的成功浇注,现场爆发出一阵欢呼,赵利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项目团队“抢”出了跨海桥,成为Marjan岛区域内众多施工单位中,第一个按期完成目标的团队。如今,3号桥的施工进行得热火朝天,4号桥的胜利如同耀眼的光芒,给项目团队带来了勇往直前的勇气。

文章来源:转载·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转载·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编辑:蒋正辉、李晓亮、子欣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