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6日从江门开平市委宣传部获悉,近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外网社交平台上发帖分享一条展示传统中国民居建筑类型的视频。位于江门开平的“世遗”项目开平碉楼与村落在视频中“出镜”。
毛宁帖子中称赞,经历上千年的发展,传统中国民居建筑反映了东方美学,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这一称赞,开平碉楼与村落可谓实至名归。
开平碉楼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侨乡人创建的一种集防卫、防灾、居住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19世纪中叶,开平等地农民迫于生计,踏上海外谋生之路。当时,潭江流域一带洪灾和匪患严重,华侨有所积蓄后,纷纷回乡或汇款兴建居守兼备的碉楼,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
开平碉楼在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至今完好保存1833座,分布在15个镇(街)。从建筑形式上看,有别墅式、庭院式、教堂式,较为全面地融合了世界各国建筑的精华。“开平70%的碉楼是混凝土结构,水泥来自英国和瑞典,钢筋来自德国,瓷砖来自意大利,木材来自印尼。不仅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进来了,更重要的是西方建筑文化也进来了。”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说。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奇妙结合,使其具有一种独特的历史厚重感。
开平碉楼及其所在村落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住宅、村落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保留了本土的建筑模式,并影响到村落中其他传统建筑的形制变化。开平境内地势比较平坦,广袤田野间,巍然矗立的一座座碉楼格外醒目,绿油油的稻田中或孤零零一栋,或一群碉楼组成村落,风景美如画。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表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文 | 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开平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