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乌矿产协议正式签署,特朗普和泽连斯的“鱿鱼游戏”血腥开杀

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兼经济部长斯维里坚科(中)

特朗普和泽连斯基在罗马的15分钟短暂会晤或对美乌矿产协议起到决定作用

2025年5月1日,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兼经济部长斯维里坚科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乌美双方已正式签署《美乌重建投资基金成立协议》(即“矿产协议”)。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震动——协议不仅涉及乌克兰战后重建的核心资金安排,更因其被冠以“矿产”之名,暴露出美乌之间围绕战略资源的深度利益捆绑。

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乌克兰财政濒临崩溃的背景下,泽连斯基政府选择以矿产开发权换取美国主导的重建资金,本质上是一场高风险的地缘政治豪赌。而特朗普“强势回归”国际舞台,更让这份协议蒙上“美国优先”的鲜明色彩。

本文将从协议内容、战略动机、国际反应及潜在风险4个维度,深度解析这场牵动全球格局的“矿产协议”。

A、协议核心内容:资源抵押、资本渗透与主权让渡

尽管协议全文尚未公开,但从斯维里坚科的声明、美乌官方表态及国际政治经济逻辑推断,协议的核心条款可能包含以下三大支柱

1、以矿产为抵押的“资源换重建”模式

战略矿产清单:乌克兰将锂、稀土、钛、锰等关键矿产(主要分布在扎波罗热顿巴斯及西部喀尔巴阡山脉)列为抵押资产。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乌克兰锂储量约50万吨(全球第五),稀土氧化物储量达50万吨,且多为未开发状态。

融资机制设计:

美国国会拨款:首期资金或来自美国国会2024年通过的《乌克兰战略资源安全法案》,预计规模达300亿美元。

私营资本参与:贝莱德黑石华尔街巨头已与乌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设立“乌克兰战略矿产开发基金”,吸引全球投资者注资

俄资产挪用争议:协议可能授权将欧盟冻结的约3000亿美元俄罗斯央行资产收益转入基金池,尽管此举面临国际法争议。

开发权分配:

美企优先权:协议或规定美国企业(如特斯拉洛克希德·马丁、自由港麦克莫兰)享有矿产勘探和开采的优先竞标权。

利润分成机制:消息人士称,美企将获得矿产销售利润的60-70%,剩余部分用于偿还重建贷款,乌方仅保留税收和就业岗位等间接收益。

2、地缘政治捆绑条款

军事基建优先:基金将重点投资乌西部利沃夫州交通枢纽、多瑙河港口升级等项目,实质是为北约东翼构建战略投送通道。

对俄制裁加码:协议可能要求乌克兰承诺永久禁止与俄罗斯进行矿产贸易,并协助美国追踪俄方“规避制裁”的矿产走私网络。

3、乌克兰国内改革“美国化”

寡头化加速:协议或要求乌克兰立法削弱本土寡头(如能源大亨科洛莫伊斯基)对矿产资源的控制权,为美资进入扫清障碍。

司法管辖权让渡:设立“美乌联合仲裁法庭”,专门审理外资矿产投资纠纷,变相架空乌克兰司法主权。

劳工与环保标准:强制采用美国矿山安全标准,但可能豁免《巴黎气候协定》对碳排放的限制,引发环保组织抗议。

乌克兰稀土矿藏

B、战略动机解析:大国博弈与产业链重构

1、美国:资源霸权与全球产业链卡位

打破中国稀土垄断:中国目前控制全球60%的稀土开采和85%以上的加工产能。乌克兰稀土资源(尤其是钕、镨等永磁材料)若被美企掌控,将直接冲击中国在电动车、风电等领域的供应链优势。

军工复合体扩张: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军火商可通过获取乌克兰钛合金(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降低对俄罗斯VSMPO-AVISMA公司的依赖,同时为F-35生产线开辟新原料基地。

“特朗普经济学”再临:特朗普借此协议兑现“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承诺,一方面通过资源控制提振国内制造业,另一方面以“成功斡旋俄乌冲突”为竞选连任造势。

2、乌克兰:财政续命与主权流失的两难

财政黑洞倒逼:2024年乌克兰政府预算赤字高达430亿美元,外汇储备仅剩180亿美元。若不接受美方条件,乌国家财政恐在3个月内崩溃。

“加入欧盟”筹码:泽连斯基试图以“对美妥协”倒逼欧盟加速乌克兰入盟进程,但欧盟已明确表示“资源主权让渡”可能违反入盟标准。

民意撕裂风险:民调显示,62%的乌民众反对“以资源换援助”,东部居民更担忧协议将激化俄军对矿产区的攻势。

3、俄罗斯与欧盟:被迫卷入的博弈方

俄罗斯:资源争夺与反制升级。俄军或加强对顿巴斯锂矿带的控制,甚至策动乌东部“资源独立公投”。

经济反制:俄央行已威胁将抛售全部欧元资产,并冻结西方企业在俄矿产项目。

欧盟:战略自主权受挫。美乌协议架空欧盟主导的“乌克兰复苏平台”(已承诺350亿欧元),法德提议建立“欧洲战略矿产联盟”加以对冲

内部矛盾激化:波兰波罗的海国家支持美国主导,而法德担忧美资垄断将阻碍欧洲工业复兴。

C、国际反应:多维度的利益重组

1、全球南方国家的警惕

“新殖民主义”批评:非洲联盟发言人公开指责协议是“21世纪资源掠夺的教科书案例”,尼日利亚学者将其类比19世纪刚果自由邦的橡胶剥削。

经济主权意识觉醒:印尼阿根廷等国加速推进矿产国有化立法,防止重蹈乌克兰覆辙。

2、中国的战略应对

供应链多元化:中国五矿集团已与巴西、阿富汗签署稀土合作备忘录,减少对单一地区的依赖。

国际舆论博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呼吁“重建不应成为大国地缘政治工具”,在联合国发起“资源主权原则”倡议。

贝莱德集团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

3、跨国资本的狂欢与分化

华尔街的盛宴:高盛预测乌克兰矿产开发将带来年均120亿美元利润,贝莱德计划发行首支“乌克兰稀土ETF”。

欧洲资本的失落:大众西门子等企业抱怨被排除在协议外,正游说欧盟委员会对美发起“公平竞争审查”。

D、潜在风险:从经济协议到冲突导火索

1、乌克兰国内的“火药桶”

寡头反扑:被触及利益的乌本土寡头可能煽动街头抗议,甚至与亲俄势力合流制造政局动荡。

东部分裂加剧:顿涅茨克民间武装宣称“将用武力保卫矿产区”,俄乌前线冲突或向矿区蔓延。

2、美欧联盟的裂痕

跨大西洋贸易战预演:若欧盟对美国锂产品加征关税,特斯拉德国工厂可能面临20亿欧元损失,迫使拜登政府介入调停。

北约内部分歧:匈牙利土耳其等国反对“将北约拖入资源战争”,威胁否决乌克兰入约申请。

3、全球产业链的“断链”危机

稀土价格波动:协议引发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反制,2024年6月钕价飙升300%,全球电动车产业陷入减产潮。

绿色转型受阻:欧洲风电项目因无法获得乌克兰钛部件而停工,碳中和目标恐推迟十年。

一场没有赢家的“鱿鱼游戏”

美乌“矿产协议”远非简单的经济合作,而是大国在资源、产业链、地缘政治三重维度上的血腥博弈。短期内,美国看似通过“资源殖民”巩固霸权,乌克兰获得财政喘息,但长期看,这场交易将引发不可逆的全球性危机:

对乌克兰:国家经济主权被掏空,沦为“资源附庸国”,东西部裂痕加深可能导致二次分裂。

对美国:资源垄断引发中俄欧联合反制,美元霸权遭遇多极化货币体系的挑战。

对全球:资源民族主义抬头,WTO多边贸易体系崩溃,世界走向“区块化”对抗。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世纪的非洲瓜分、20世纪的中东石油战争,如今在21世纪的乌克兰重演。当大国以“重建”之名行“掠夺”之实时,和平与发展的愿景恐将成为泡影。或许唯一确定的未来是:这场“鱿鱼游戏”的参赛者,终将付出比收益更惨痛的代价。


(作者:司马平邦,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