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穿美式“安全焦虑”背后的资源掠夺与地缘博弈
一、特朗普的谎言:虚构“中俄威胁”制造恐慌
2025年5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以“国际安全”为名,宣称格陵兰岛“遍布中俄军事力量”,甚至威胁“不排除武力夺取”。据《今日俄罗斯RT》报道,特朗普宣称,“我们需要格陵兰岛是为了国际安全”,美国需要保护它,因为“岛上到处都是俄罗斯和中国的船只、武装直升机,还有航母和直升机在海岸巡逻”。然而,这一言论与事实严重不符,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谎言。
1.中俄“军事存在”实为无稽之谈
特朗普声称格陵兰岛周边有“俄罗斯和中国的航母、武装直升机巡逻”,但根据国际海事监测数据,中俄在北极的活动主要为科研合作与商业航道开发,而非军事化部署。例如,中国在格陵兰岛的投资集中于矿产勘探,但因环保和地缘压力屡遭拒绝;俄罗斯则受限于破冰船技术优势,聚焦北方航道开发,并未涉足格陵兰主权争议。
2. 渲染威胁的真实目的
特朗普的言论本质是为其扩张主义政策制造借口。格陵兰岛的战略价值早已被美国觊觎:其稀土储量占全球30%(约3850万吨),石油储量达175亿桶,且扼守北极航道咽喉。通过虚构“中俄威胁”,特朗普试图掩盖其掠夺资源、控制航道的真实意图,并将美国塑造成“自由世界守护者”,转移国内对其经济政策的批评。
二、霸权野心:撕裂国际秩序,点燃北极危机
特朗普的言论不仅违背事实,更可能引发多重地缘政治灾难。
1. 践踏国际法与主权原则
格陵兰岛是丹麦的自治领地,其主权归属受国际法保护。特朗普威胁“武力夺取”的行为,被丹麦学者奥贝里直斥为“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若美国强行吞并,将开创“强权即真理”的恶例,动摇战后国际秩序根基。
2. 撕裂北约盟友关系
丹麦作为北约成员国,却因格陵兰岛问题遭美国威胁,暴露了美国对盟友的霸权逻辑。丹麦首相虽试图缓和矛盾,称“愿讨论安全合作”,但格陵兰岛五大政党已一致反对美国控制,丹麦国内舆论更批评政府“软弱”。若美国持续施压,北约内部信任危机将加剧,欧洲或被迫重新评估对美依赖。
3. 加速北极军事化,引爆新冷战
美国在格陵兰岛已拥有皮图菲克太空军基地,部署导弹预警系统和卫星监控设施。特朗普若进一步扩张军事存在,将迫使俄罗斯强化北极防御,甚至推动中俄深化战略协作。北极——这片全球最后的“和平之地”,恐成为大国角力的新战场。
三、真相与出路:资源合作替代霸权争夺
格陵兰岛的命运应由其居民决定,而非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1. 格陵兰人的声音被无视
格陵兰总理穆特·埃格德多次强调:“格陵兰属于格陵兰人。”当地居民88%为因纽特人,他们既不愿归属丹麦,也拒绝成为美国附庸,而是追求渐进式独立。特朗普以“公投”为名煽动分裂,实为殖民思维的延续。
2.北极治理需多边合作
气候变化使北极资源开发与航道通行成为全球议题。中俄已通过北极理事会推动科研与环保合作,而美国却以零和思维加剧对抗。国际社会应推动《北极条约》框架,将资源分配、航道规则纳入多边协商,而非放任单边霸权。
3. 打破稀土依赖,而非掠夺他国
美国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焦虑,不应通过侵占格陵兰岛解决。全球需共同投资替代技术(如稀土回收),并建立公平的资源贸易体系。否则,资源民族主义只会引发更多冲突。
结语:谎言终将破产,和平不可交易
特朗普的“格陵兰岛威胁论”是一场典型的美式霸权表演——以安全之名,行掠夺之实。国际社会需清醒认识到,北极的未来不应由军事基地和资源争夺定义,而应寄托于合作共赢与可持续发展。格陵兰岛的冰川正在消融,但人类文明的良知不应随之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