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收网,欧盟低头:谁在悄悄接手中国扔下的“美国货”?

在全球地缘经济的棋盘上,输家从不缺席,只是有的掩面而退,有的则甘愿接手他人弃子。如今的欧盟,正在以一种近乎乞怜的姿态,去迎合白宫的关税算盘,而特朗普,这位第二任期的“关税艺术家”,早已在华盛顿亮出收网的神情——但这一次,他不打算对中国动手,而是要欧洲来交学费。

一切始于一个熟悉的交换逻辑:你买我的商品,我放你一马。

5月初,欧盟贸易与经济安全专员马洛什·舍甫科维奇披露,欧盟已代表27个成员国就关税议题与美国展开实质性磋商,并在某些关键议题上“取得进展”。而所谓的“进展”,实则是一项价值高达560亿美元的额外采购协议,欧盟拟从美国大规模采购液化天然气与农产品,其中包括大豆——恰好是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率先放弃的几类关键商品。

这一选择并非无意。自中方于2024年底对美大豆和天然气加征反制性关税起,美国曾一度失去了其最大买家。数据显示,中国原本承担了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六成。如今,为阻止美豆通过第三国“洗产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已开始重构相关进口产业链,严格打击灰色通道。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对华在“芬太尼问题”上施压、并加征关税,中方亦将美液化天然气列入反制清单。据悉,自2025年2月以来,已有超过80天,没有一艘美方天然气运输船成功停靠中国港口。

于是,美国手中这些滞销的大宗商品,便成了待价而沽的“弃子”。而现在,欧盟主动递上钞票,替中国接盘。

站队:不是为了美国,而是躲避深渊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以商品为筹码的技术性谈判;实质上,是欧盟对权力结构的屈服与自保的本能。

欧元区的经济亮起黄灯已非新事。5月2日,欧元区4月通胀率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经济信心指数持续探底,几近2023年以来的低点。服务业放缓、制造业停滞、消费者支出锐减……这是一场正在悄无声息蔓延的衰退预警。而在此背景下,欧盟对于进一步恶化的贸易战显然无力承受。

于是一场貌似理性的决策应运而生:以追加采购美国货换取特朗普的网开一面。美方对欧盟商品征收10%的对等关税——这一近乎羞辱的举动,舍甫科维奇虽表示无法接受,但若无法达成更大的整体协议,这层“红线”也未必真的不可触碰。

毕竟,欧盟此举,不仅是为了讨好特朗普,更是在暗示:“我们不是中国的阵营。”

反制:欧盟不再只是被动者

但在乞怜与让步之间,欧盟也露出“獠牙”一角。

就在5月初,欧盟依照《数字市场法案》,对美国科技巨头苹果公司与meta集团分别开出共计7亿欧元的罚单。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对农产品、机械或汽车征税的贸易反制,这次欧盟直接瞄准了美国服务贸易的核心利润来源。

要知道,在欧盟对美服务贸易中,欧方年年亏损,逆差长期维持在1000亿欧元左右。而包括谷歌、meta、苹果在内的美企,30%的利润来自欧盟市场。

因此,欧盟的这笔罚单不只是“出口气”,而是从反制农产品的传统战场,转向信息技术与数字市场的前线——这也意味着,欧盟开始反思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不愿再只是美国的“消费区”。

甚至,连马斯克都看出端倪,公开呼吁特朗普尽快与欧盟达成协议——这一幕像极了昔日的美中贸易僵局。

筹码:中欧自贸浮出水面,特朗普该焦虑了

然而特朗普也清楚,欧盟的妥协不是无条件的。

近期,中欧自贸谈判浮出水面。作为2013年启动、却因美方干扰而数度搁浅的议题,如今在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倒逼下,欧盟内部已有复苏该协议的强烈呼声。对欧盟来说,这是对冲美国压力的一张底牌;而对特朗普而言,中欧一旦重启自由贸易协定,不啻于地缘经济的一记耳光。

尤其在中国已明确提出“不接受胁迫式谈判”的前提下,欧盟显然也看懂了当前全球博弈的本质:中国不再做买单者,美国不愿做让利方,欧洲只能在夹缝中,寻找自己的呼吸权。

或许,对欧盟而言,主动替中国“接盘”是一种策略,但它也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欧洲经济已陷入被动防守,而政治上正向美方靠拢,以换取喘息空间。

这不是欧盟第一次被迫“站队”,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不过,这一次它接住的是特朗普扔出的“烫手山芋”,却失去了继续以独立经济体姿态谈判的尊严。更关键的是,谁能保证这不是下一场新冷战的排兵布阵,而欧盟,仍只是棋盘上的那枚缓兵之卒?

你认为欧盟的让步,是智慧妥协还是战略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