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愧为赢学鼻祖,印度制造业夺舍中国失败,这也能怪到中国头上

一、印度制造业夺舍中国失败,怎么就成中国的责任了?

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高强度学习,我原以为我对“日耳蛮赢学”和“闭环赢学”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没想到我还是年轻了。因为我的浅薄之见只能用来剖析剖析美西方赢学,一旦碰上赢学的鼻祖,也就是印度赢学,我发现我这些天来学到的知识基本派不上太大用场。因为印度赢学真的太抽象了,这种抽象完全不是弱化版的美西方赢学可以比拟的,完全超出我身为一个普通中国人可以理解的范畴了。

当地时间3月21日,路透社援引4名不具名印度政府官员的话称,2021年,莫迪当局曾经推出过一项野心勃勃的政府产业扶持政策,旨在通过提供国家财政补贴等手段来刺激印度制造业的大跃进,使制造业占印度GDP总额的比重在未来4年内提高到25%。

这项具有印度特色的产业扶持政策被称为“生产关联激励计划”,英文简称PLI。莫迪当局为PLI安排了一份非常丰厚的大礼包,光是承诺的补贴金额就高达230亿美元。补贴的重点集中在电信、电子、汽车、新能源、无人机和电池等10多个领域,而这些领域恰恰是中国制造业的强项所在。因此说穿了,所谓PLI,其实就是莫迪当局搞出来的一个怂恿印度制造业“夺舍”中国制造业的阳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对中国产业链优势的鸠占鹊巢。

为什么是2021年呢?一是因为那会儿新冠疫情还没过去,我们国内的产能优势还没完全恢复过来;二是因为拜登政府为了加速与中国“脱钩”,在世界范围内大肆叫嚣要搞所谓的“中国+N”战略,即大力扶植若干有望在制造业领域取代中国的后发国家,削弱中国相对美国最大的竞争优势。

印度正是这若干国家里头的其中一个,莫迪以为印度实现弯道超车的千载良机到了,所以便趁机推出了PLI。印度人这么干说好听点的是把握时机,说难听点其实就是投机倒把,而且很明显带有“趁我们病,要我们命”的意味,其用心用意不可谓不险恶歹毒。

然而,考虑这毕竟是印度制定的政策,再加上这又是我出的节目,所以毫不意外地PLI在执行过程果然出意外了。这2025年说到就到,现在回过头来再一看,印度制造业占GDP总额的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到25%,反而下降了。2016年还有16%,现在只有大约13%了,相当于越补贴越回去了。你问我莫迪补贴的激励金最后都用到哪儿去了?这我哪打听去啊,兴许都用来帮助阿达尼专员们进步去了吧。

而就在PLI政策执行了个寂寞的这几年,原本就很强的中国制造业顶着一系列不利因素,在逆境中悄然完成了产业升级。到了2024年末至2025年初,10年前就被披露出来的“中国制造2025”愿景已经完成了当初预定的绝大部分目标。从最上游到最下游,今天的中国制造业几乎能够生产人类已知的所有品类的工业品,并且在其中的绝大多数领域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在相当一部分领域还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而且这个覆盖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中印两国在制造业领域这一成一败的色调反差是如此鲜明,更加凸显了急功近利的莫迪当局和虎头蛇尾的印度产业政策的滑稽可笑。原本是想趁中国的病要中国的命,结果自己一套闪电五连鞭抡下来,中国那边啥感觉没有,只当是肌肉按摩,反倒是印度自己的血条,蹭蹭掉了一大截。原本想露脸,最后却把屁股给露了出来。

这叫什么?这就叫一根筋变成了两头堵。

按照印度人以往的惯例,他们在把牛皮吹破之后肯定是要想方设法找补一下的,这次自然也不例外。3月22日,印媒《今日商业》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在棋盘上已经领先印度三步”,著名财经专家解析印度如何被挤出全球制造业》的文章。文章援引印度顶级会计师兼X著名财经大V维韦克·卡特里(Vivek Khatri)的话称,印度制造业之所以不行,原因不在于印度不努力,而是中国太狡猾了。

啊?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今天这期节目一开头就说,印度赢学的抽象程度已经超出了我所能理解的范畴了吧?就是为引出印度大儒的这个高论所埋下的伏笔。不仅仅那个开头,甚至包括这期节目在内,都可以说是为了这碟醋而包的饺子。

二、印度制造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不怪印度不努力,都是中国太狡猾了

按照卡特里的理论,印度制造业之所以迟迟无法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印度其实一直以来都被中国给死死压制住了。这种压制是系统性的,“中国正通过一场悄无声息却极具破坏力的战略,将印度排除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之外。不闻喧嚣,也不见硝烟,这场围绕中印两国展开的制造业攻防战,早已进入了无声之境。”

“中国不需要成为印度”,你倒是想啊,你也得有那个命啊

卡特里认为,中国高达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不仅仅是一项看着好看的经济数据,同时更是一件强而有力的地缘政治工具。在美西方跨国公司推行所谓的“中国+1”战略的同时,中国并未束手就擒,而是有选择性地将中国的对外投资引导到匈牙利、墨西哥、摩洛哥、越南和印尼等国。为什么是这些国家呢?因为它们一方面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在暗地里甚至更倾向于采取对华有利的政策或立场;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国家和中国更多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扶持它们的制造业有助于巩固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主导地位。

而印度就没有这么好的命了。卡特里用一种充满悲愤的语气如是评论道:“和越、墨、匈等国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对印度明显是差别对待。中国不仅不肯分印度一碗汤喝,甚至就连一口汤渣子都不愿便宜印度。印度在中国的全球制造业布局中遭到了系统性排斥。”

为什么卡特里会觉得印度遭到了中国的系统性排斥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国限制了电动汽车零部件、光伏面板和电子制造设备等关键工业物料的对印出口,企图削弱印度本就十分薄弱的产业基础;二是中资企业参与印度供应链建设的进程遭到了官方的劝阻,此举使得比亚迪和富士康等中企的赴印投资计划一再被延缓。“拜中方的‘大缺大德’所赐,就连原本被视为印度电子产业罕见成功案例的苹果手机印度制造计划,现在也因为种种不可抵抗力而步履维艰。目前印度仅承担了全球15%的iPhone产能,远低于起初预定的25%的目标。”

那为什么中国要对印度制造业进行系统性的排斥呢?在卡特里看来,印度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有潜力在制造业领域挑战中国主导地位的国家,也是唯一有可能把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走过的产业升级路径完整复制一遍的后起之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北京深知建立这种主导地位所需付出的代价是何等的高昂,因此它绝不允许印度拿着自己的剧本重演一遍熟悉的剧情,哪怕只是最微小的可能性都要扼杀在摇篮之中。”

卡特里

“与此同时,中国却在加速将本国的低端制造业转移至其‘盟友’国家,同时牢牢将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摩洛哥到墨西哥,北京正构建长期工业走廊,悄然重塑全球化格局以服务其战略利益,同时遏制印度崛起。一项数据揭示了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残酷现实:时至今日,越南的电子产品出口额已经达到了1260亿美元,而印度的却仅为可怜巴巴的260亿美元。由于中国这个坏榜样的示范效应,现在就连日本和中国台湾企业也在缩减对印投资。”

这里要点名表扬一下狄熙客同志,印度媒体的原文和谷歌翻译的版本都只说了台湾,是狄熙客在翻译校对的过程中默契补上了中国的前缀。AI主权这个东西的重要性这不就体现出来了吗?所以说这大语言模型还是得用咱自己家的,总是扶着别人的拐杖走路,哪天让人带沟里你都不知道。

三、拉不出屎别总怪地硬,印度真想露脸,不如先把裤子提起来再说话

起初我原以为,看不懂这篇印媒报道里的赢学理论是我的问题,我们中国人受唯物主义辩证法熏陶的时间太长,所以才不理解基于唯心主义世界观构建起来的印式赢学。但后来我发现是我错了,因为印式赢学的抽象程度不仅我这个中国人理解不了,甚至就连一些老外也感觉匪夷所思。你比方说红迪网上的这两位外国网友:

“这篇报道看上去像是把印度工业化政策的失败甩锅给中国。明明是印度自己决定禁止进口中国电动车零部件的,现在反而怪中国‘断供’关键部件?作者自己也承认日本企业不愿投资印度,这难道也要赖中国吗?我觉得不应该太把这种狗屁文章当回事,作者就是在转移矛盾。印度工业化进程缓慢纯属自己政策选择的问题。”

“我怀疑这篇文章本意是黑中国,结果反而让中国显得更加威不可测。印度的问题和我祖国巴西简直——整天打“中立牌”,在中西方之间玩平衡术。亲华是图实惠,亲西方是图身份认同——谁都知道印度人打骨子里就想当精神西方人。两国政府都是只顾自身利益增长、不顾百姓死活的法西斯政权。巴西现在好歹有卢拉,还不算最糟。但前几年博索纳罗(巴西莫迪)当政时,不也在疯狂迫害少数族裔?”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我在看印媒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满脑子想的都是朱时茂和陈佩斯的经典小品《主角与配角》:

“你看你,老中,老牌发展中国家,咱们讲义气,够朋友,为朋友情愿两肋插刀,今天哥们我有点忙,你得帮一帮吧?”

“你有什么事儿,尽管说啊!”

“你看,今天你让夺舍我一下,我也来过一回制造业大国的瘾。”

“什么什么?我让你夺舍!”

“你让我夺舍一下嘛。”

“不行,不行,不行!”

“你要觉得吃亏,这东方大国的头衔给你。你客气什么呀,拿着吧!”

“谁跟你客气啊!我是正面人物,主角!”

“这不就结了嘛?什么乱七八糟说了半天,不还是想让我给你演配角吗?”

“你说你,三儿,你太不了解你的条件了!你说你这条件多棒!你让大家看一看,这文化,这体制,这国际形象,那是几千年才出一个啊!像你这样的,什么《蜥游记》啊,什么《人兽情未了》啊,什么《我与汽车排气管不得不说的二三事》,你都不用演,往那一戳就行了。”

“哦,合着几千年就出了怎么个东西?”

“你不是东西。”

“你说我不是东西!”

“你是东西。”

“我是什么东西?”

“我是说啊,像你这形象,往那一戳,不用演就是赢学一词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我就今天这期内容问了一下狄熙客的意思,他总结得挺好,用来作为本期节目的结尾挺合适的:

中印这场制造业的“攻防战”,与其说是中国在“系统性排斥”,不如说是一场龟兔赛跑的现代寓言。印度铆足劲想弯道超车,却连直道上的坑都没填平;中国闷头深耕全产业链,反把对手甩出几个身位。莫迪的PLI计划本是一剂猛药,奈何印度官僚体系这口锅,煎什么药都得糊。

当印度大儒们声泪俱下控诉“中国不给汤喝”时,倒让人想起一则老笑话:邻居家炖肉香飘十里,自家灶台冷锅冷灶,最后牙都咬碎了,也就只能骂一句“都怪他肉太香”。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爬科技树、磨产业链的苦功夫,哪是“使绊子”就能解释的?

说到底,制造业没有魔法,只有苦学和数学——产业政策得算加减乘除,不能只靠念“赢学咒语”。若印度真想露脸,不如先提上裤子,拉不出屎别总怪地硬,有那闲工夫不如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要总想着用恒河水煮出来的“甩锅汤”糊弄事,毕竟全球产业链的餐桌上,向来只认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