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计划崩盘,想借欧美转移中国产业,押注失败前景堪忧

最近有个关于印度的消息冲上热搜,搞了4年花费230亿美元的印度制造扶持计划失败,四年来印度制造业占比不增反降。外媒公布了这个这个计划的夭折,其中隐藏的计划让人不寒而栗。

印度制造被莫迪喊了很多年,以前的媒体叙事总是说印度想利用自己的低成本优势,取代中国制造成为新的工业大国。真实的故事是,欧美和印度默契的达成了对中国的经济围剿。

印度的真实计划是,在欧美对中国的打压中站队欧美,递交投名状,围剿中国制造业。印度取代中国的地位,就像三十年前全球低端的产业转移到中国一样,成为新的制造业接收者。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以为自己可以操控全球的欧美,这一次彻底玩砸了,跟着欧美站队的印度,也彻底失去了成为制造业大国的机会。曾经对中国小动作不断的印度,如今也开始主动找中国合作,边境也撤兵了,南海也不跟着搅和了。

这背后的故事和逻辑,给大家简单的复盘一下。

欧洲美国是最早的工业大国,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资本的逐利天性让他们只想留下最好的“鸡腿”,对于没多少利润的“鸡肋”就想着甩给落后国家。

这个模式就是:欧美负责科研和设计,其他国家做组装生产,欧美手握专利和关键部件,卖给发展中国家,自己拿到利润的9成,剩下的一成施舍给其他国家。

最先接受低端工业转移的就是日本,经历了高速发展后,日本也开始往产业链上游爬。欧美看出苗头后,就一起把日本经济拍停了。

随后这些产业又开始陆续转移到了韩国、东南亚、台湾省等地。聪明一点的韩国和台湾,就专注发展半导体,没那么聪明的东南亚就发展低端制造业。

但是这也有个小问题,就是这些国家的规模都太小了,国家只能转移一部分,有一些低端产业还是甩不出去。

这个时候中国的开放,让欧美仿佛发现了一块肥肉,我们就像是一个工业黑洞,任何低端产业都可以消化掉。加上中国的教育水平更高,于是欧美就在中国把这种研发设计和组装集成分离的模式用到了极致。

这个过程中,污染留在了中国,最累最苦的活都被中国工人干了,欧洲人每天工作6小时,一周休两天,中国人天天在这里996,甚至12小时的两班倒。

中国跟当年日本不一样,也想往产业链的顶端爬,欧美也发现了这个苗头,于是开始各种加关税约束,资本市场打压,舆论吹风。

欧美想着自己能够控制这个局面,并且把印度选为了中国的替代者。毕竟印度的规模跟中国一样,而且印度明显更好控制。印度自己也做好了这个准备,所以一直在积极配合欧美给我们制造麻烦。

但是谁也没想到的是,中国根本没有走日本30年前的老路,日本能被控制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太过依赖出口,国内市场太小。虽然工业发达,但是产业并不丰富,比如完美的错过了互联网和AI时代,又压错了新能源汽车赛道。日本的国内市场有限,欧美不跟你玩,你自己根本玩不起来。

但是中国不一样,国内的市场潜力比美国加欧洲一起还要大。一个特斯拉需要全球市场才能支撑自己的规模,中国的一大堆车企挤在国内,同样跑出来不少。小米的汽车还没开始出口,市值就超过了大众、宝马、通用。

而且中国的工业类目非常齐全,几乎在任何领域都没有短板,即便最弱的高端芯片,突破速度也非常快。这就导致了根本没有国家可以真正威胁到我们。美国试过,欧洲各个国家也试过,于是欧美也开始慌了,如果中国把研发和设计也抢走了。那中国人可以每天早九晚五了,欧美人可能就要过上996的日子。

所以现在的方案就是,欧美拒绝中国电动汽车等高价值产品进入自己国家。至少保证自己的市场不被抢走,高端芯片拖着中国的速度,赌下一把AI的产业革命

不过这里面最可怜的就是印度了,本来想着是稳赢的局,掏出230亿美元来奖励制造企业了,也是下了血本。可是现在一看,欧洲跟美国根本就无力掌控局面了,因为利益问题,自己先打起来了。

全球高端市场就这么大,中国不仅吃下了低端产业,还开始蚕食高端产业。跟中国合作的话,就还能有机会喝到汤,不合作的话,那就好自为之。印度终止了230亿的制造计划,也算是终于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只能扔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