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香港富商李嘉诚被批评以来,中方打破沉默,派出专机直抵巴拿马,展开了一场不同寻常的高层访问。这趟跨越太平洋的行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博弈?面对中方代表团,巴拿马政府又将作出何种承诺?
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马辉近日率团访问巴拿马,会见当地主要政党领导人,并与智库学者座谈。在交流过程中,马辉直言,中方愿与巴拿马政党和智库加强合作,巩固中巴友好关系的民意基础,而巴拿马方面也随即做出表态,承诺深化两国交流,推动友好合作进一步发展。
乍看之下,这似乎只是一次正常的外交访问,然而,考虑到近期巴拿马运河的纷争,以及中方高调批评李嘉诚的背景,这次访问的实际意义远比表面看上去复杂得多。尤其是巴拿马政府的态度,在中美战略博弈的背景下显得格外微妙。
首先,巴拿马为何突然宣布退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其次,美国频繁以所谓“中国威胁”炒作巴拿马运河问题,甚至试图借助资本收回运河控制权,而恰在此时,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决定出售巴拿马港口权益。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事件,巴拿马政府一直含糊其辞,未曾做出清晰表态。
特朗普的“牌局”:从幕后到台前
若将视角拉远,不难发现,这一系列事件背后,都闪烁着特朗普的影子。特朗普从未掩饰自己对巴拿马运河的觊觎,他甚至在一次演讲中高调宣称:“巴拿马运河本来就该属于美国。”如今,他更是赤裸裸地将运河问题政治化,试图利用资本手段绕过巴拿马政府,直接掌控运河的关键枢纽。
具体而言,准备收购长和集团港口权益的正是美国贝莱德财团,而贝莱德ceo拉里·芬克与特朗普关系匪浅,不仅是其重要的金融盟友,还曾亲自前往白宫汇报收购进展。这意味着,此次收购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带有强烈的地缘政治考量。特朗普甚至毫不掩饰地向外界暗示:“巴拿马运河不会落入中国人手中。”
如果说过去华盛顿还会掩饰一下干涉别国内政的意图,那么如今,特朗普已然将“政治干涉”四个字直接摊在台面上。他的策略简单而粗暴:通过资本运作夺取运河关键设施的控制权,在必要时刻向巴拿马政府施压,使其站队。
中方的立场:打破沉默,亮明态度
然而,与特朗普的咄咄逼人不同,中方始终采取克制但坚定的态度。在官方口径上,中方一再强调不会干涉巴拿马内政,但与此同时,也不会对影响自身利益的行为坐视不理。国务院港澳办此前转载的文章,已经清晰表达了中方的不满,而《大公报》更是直接向李嘉诚发出了五连问,质疑其出售港口权益的真正动机。这一连串动作,足以说明中方对巴拿马运河问题的高度重视。
如今,马辉率领的代表团亲自抵达巴拿马,显然并不仅仅是为了“友好交流”那么简单。此次访问的核心目的,正是要摸清巴拿马政府的真实态度。换言之,中方已经不满足于官方辞令,而是希望巴拿马政府拿出明确的立场。
如果巴拿马政府有意维护国家主权,不愿意让运河重新落入美国资本掌控之中,那么其理应对贝莱德的收购案说“不”;如果巴方确实承受不住美方压力,准备向特朗普妥协,那么至少应该向中方提前通报,以免日后引发不必要的误会。
巴拿马的承诺,能否经得起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方代表团访问期间,巴拿马政府最终做出了某种程度上的承诺。这是否意味着巴方已明确站队?恐怕远没有那么简单。
表面上看,巴拿马政府承诺“深化友好合作”,但这类外交辞令本身就带有模糊性,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具体行动。在现实层面,巴拿马政府仍面临特朗普的高压施压,随时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偏向美方。因此,中方对这一承诺的态度,必然是“听其言,观其行”。
从博弈角度来看,特朗普虽然高调施压,但其手段仍然局限在政治表态和资本收购上,并未直接采取更激进的行动。而巴拿马政府并非完全没有回旋空间,它可以在美方与中方之间巧妙平衡,以维护自身最大利益。因此,未来巴拿马政府的态度仍有可能变化,关键在于它是否愿意真正履行对中方的承诺。
谁能笑到最后?
巴拿马运河的归属权争夺,表面上是商业资本的较量,实则是地缘政治的角力。特朗普试图利用资本手段将运河重新纳入美国掌控,而中方则坚持维护巴拿马对运河的主权。
在这场棋局中,巴拿马政府的态度至关重要。如果巴方能顶住压力,捍卫国家利益,贝莱德的收购案便会无疾而终,中巴合作也将迎来新的契机;但如果巴方最终选择屈从美国压力,那么中方势必会调整应对策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所言:“中方支持巴拿马对运河的主权,致力于维护运河作为永久中立的国际通行水道地位。”这不仅是对巴拿马的承诺,更是对全球的表态。
未来谁能笑到最后?答案或许并不取决于中美,而取决于巴拿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