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官媒不要再学标题党了


现在有一些官媒在公众号渠道发布文章会使用“突传消息”、“退钱了退钱了”、“又崩了”等含糊不清的标题来吸引用户点击是不妥的。

第一、违背新闻报道原则

信息不准确

这些标题往往缺乏具体信息,无法准确传达新闻的核心内容,违背了新闻报道应真实、准确、客观的原则。例如“突传消息”这一标题,没有说明消息的具体内容、来源和重要性,让读者无法从标题中获取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只能盲目点击进入查看。

缺乏针对性

“退钱了退钱了”“又崩了”等标题,没有明确指出退钱的主体、原因以及“崩了”的对象和具体情况,无法让读者快速判断新闻与自身是否相关,失去了新闻标题应有的针对性和指引性。

第二、损害官媒公信力

引发公众质疑

官媒作为权威信息的发布者,应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使用这种含糊不清、博眼球的标题,会让公众对官媒的专业性和可信度产生质疑,认为官媒为了追求流量而忽视了新闻质量。

影响媒体形象

长期使用此类标题,会使官媒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降低其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甚至会让公众对官媒产生厌烦情绪,不再关注其发布的新闻。

第三、误导公众认知

浪费公众时间

当公众被这些标题吸引点击进入后,发现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或并无实际价值时,会浪费公众的时间和精力,使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降低。

引发社会不良风气

官媒的行为会起到不良示范作用,助长社会上的低俗、猎奇之风,使公众对信息的判断标准逐渐偏向于追求刺激和眼球效应,而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四、违背媒体社会责任

传播虚假信息

媒体肩负着传播真实、准确信息的社会责任,含糊不清的标题容易被误解为有重要信息或重大事件发生,从而误导公众,造成信息的误读和传播,干扰了公众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引发社会不稳定

一些标题可能会引发公众的焦虑和恐慌,如“又崩了”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系统故障、安全事故等,若没有具体内容的支撑,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混乱和不安,影响社会的稳定。

规范建议

加强媒体自律:官媒应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坚守新闻报道的原则和底线,自觉抵制使用含糊不清、博眼球的标题。

完善审核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新闻标题审核机制,对拟发布的标题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标题与内容相符,准确传达新闻的核心信息,避免出现误导性标题。

加强教育培训:定期对媒体从业人员进行新闻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对新闻标题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制作高质量新闻标题的能力。

强化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官媒新闻报道的监管,对使用标题党行为的官媒进行严肃处理,加大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威慑力,促使官媒规范自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