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 推动传统京剧“出海” 培养青年演员成“角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吕倩媛 陈思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一重要精神指引下,国家京剧院积极创排优秀作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传统艺术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接受国际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多元文化激荡并存的世界文化图景中,京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靓丽名片,借助数字媒介技术“借帆出海”,搭建起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也为青年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受访者供图)

传统京剧“借帆出海”

  历经“徽汉合流”“花雅竞艳”,京剧具有多元融合、包容并蓄的历史基因。近年来,中国国家京剧院和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剧院基金会、德国欧洲青年乐团之友协会等联合出品制作的实验京剧《浮士德》《杜兰朵公主》《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演出百余场,获得热烈反响。

  “京剧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获得更丰富的创作土壤,并因其持续释放的舞台魅力拓展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增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深了彼此的情感交流。”王勇说道。

  除了实验京剧的创新形式,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也赋予了京剧艺术新的文化内涵,助力其“出海”。据王勇介绍,自2021年起,国家京剧院连续三年以“云大戏、过大年”为主题,采用5g+4k+vr模式,在春节期间推出经典大戏《龙凤呈祥》海内外演播,配合中英文字幕,加入云导赏、云解说、云包厢等环节,降低观演门槛,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大量海内外观众。经典剧目《锁麟囊》于2022年开启线上限时直播,《五女拜寿》《春草闯堂》《连环套》《西厢记》《主角》等保留剧目、优秀新创剧目也将借助数字媒介技术线上出海、以飨观众。

培养青年演员成“角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 近年来,国家京剧院在人才培养上不断发力,王勇认为,人才是第一资源,戏曲艺术的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抢救性传承刻不容缓。

  王勇表示,国家京剧院推出的青年演出品牌“这里有戏”,集中上演青年人才的折子戏专场,但也面临着剧目单一和重复的现实境遇。对此,王勇建议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国家京剧院成立优秀传统剧目传习所,联合各地方院团,协调艺术资源、遴选师资教授;在非遗传承人传授个人技艺的同时,增加资金用于优秀传统剧目的传承,做到以人传戏、以戏传人。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谈及对现当代“角儿”的理解,王勇表示,“角儿”应该具备精湛高超的舞台技艺,能够把舞台形象塑造得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对程式的化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他认为,青年一代应当传承好前辈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高贵品格,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生的奋斗和坚守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