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城市”建设标准“滨州造”——滨州市围绕“心安城市”概念提出建设性指南和评价性指标,填补国内空白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3月20日至3月22日,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在滨州市召开。会议期间启动了滨州市“心安城市”创建工作,发布了《“心安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成为大会的亮点成果之一。该指标体系围绕“心安城市”概念提出建设性指南和评价性指标,填补“心安城市”建设和评价领域标准的空白,为其他城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实践借鉴和指引。

据了解,《“心安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起草工作涉及滨州市委政法委、市场监管局、教育局、公安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健康委,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30余个部门和单位。指标体系共分为总则和5个部分标准。总则涵盖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158个;5个部分标准主题分别是平安、就业、人居、健康和安心。其中,“平安”重点围绕安全防范、治安管理、监督管理、社会诚信和城市应急等五方面提出细则以及评价指标;“就业”主要围绕经营主体、营商环境和就业支持建设三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和具体评价指标;“人居”就是百姓的安居,主要考虑了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健康”就是百姓的安康,提出了医疗卫生、医保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等三方面建设的具体操作性要求和指标要求;“安心”重点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内容以及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建设三个维度提出可操作性指引和评价指标。

“当前国内外相关标准内容差异较大,并且尚无直接针对‘心安城市’建设的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理论与战略研究所所长曹俐莉表示,滨州市发布的“心安城市”系列标准,填补了“心安城市”建设和评价领域标准的空白,其指标设置较为先进,既有定性的建设性指南又有定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更加细化、科学。

“标准是质量的技术基础。要想有高质量,一定要先有高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7届主席张晓刚说,在标准化向社会领域扩展方面,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即从只有企业参加的产品质量均等化阶段,过渡到政府逐步参与的管理标准体系化阶段,最后到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全球化阶段。“社会治理模式演变成了‘标准+法治’,它的目的是实现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是标准技术制度的优势和价值。”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毕志伟表示,该指标体系明确了建设要素和评价体系,让“心安城市”创建各项工作更可预期、可测评、可复制、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