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多次高调喊话,强硬要求出兵乌克兰,背后有何意图?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知了


近日,马克龙多次在媒体上宣布,法国不排除直接出兵乌克兰,俄罗斯不允许取得胜利。

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美西方的哗然,众多国家纷纷和法国划分界限,生怕惹怒了俄罗斯。

然而,不久前访问捷克时,马克龙再次强调,欧洲不能再继续懦弱……

很多人好奇,近期马克龙为何一反常态、语惊四座?强硬出兵乌克兰背后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马克龙多次叫嚣出兵乌克兰

2月26日,欧洲国家在巴黎召开了援乌专题会议,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记者会上大放豪言:“不排除派遣部队前往乌克兰参战的可能。”

次日,马克龙在欧洲国家领导人峰会上再次强调,尽管北约就出兵乌克兰未能达成协议,可因俄乌战局变数较大,未来不排除北约出兵的可能。

两天后,马克龙再次申明,自己并非口嗨,向乌派兵的想法是经过谨慎思考和较量的。

然而,面对法总统马克龙的高调言论,各方第一时间撇开责任,美、英、意、德等国纷纷发声,撇开和法国的关系,表示不会向乌克兰增援军队。

就连北约秘书长也第一时间表示,北约没有出兵乌克兰的计划,法国的表态不一定会得到所有成员国的支持。

美总统拜登更是直言,不会派遣美军前往乌克兰战场作战。

尽管遭到众多盟友的“抛弃”,可马克龙依旧坚持己见。3月5日访问捷克之时,马克龙对外表态欧洲不能当懦夫,盟友应该团结一致,必须不辱使命支持乌克兰。

显然,马克龙的这些言论,和支持乌克兰并没有太多关系,只是借此契机对外呼吁,希望欧洲国家能够有忧患意识。

东方网3月10日报道称,法国正准备向乌派遣部队,旨在建立“国家联盟”,确保俄罗斯不能胜利,为这一目标欧洲国家必须付出代价。

尽管马克龙的这些言论得到多数国家的反对,但也有一些国家站在法国这边,如波罗的海三国、芬兰波兰

立陶宛外长表示,不排除对乌克兰提供任何形式的支持。而波兰也表示,乌克兰战场出现北约军队并不值得惊讶。

而荷兰更是坚定站在法国阵营,毕竟2014年7月由荷兰飞抵马来的马航MH17航班被亲俄武装击落,飞机298名人全部遇难,其中一多半均为荷兰人,这使得荷兰对俄恨之入骨。

因而,俄乌冲突开始,荷兰就积极提供军援,2年来援助军费高达40亿欧元。

对于马克龙的这一表态,乌克兰表示十分懵逼,毕竟法国从未和乌方有过任何协商。

而俄罗斯方面则警告,一旦北约向乌派遣军队,那俄将和北约正面冲突。

其实在法国内部,也认为马克龙已经“疯了”,在野党公开谴责马克龙总统,认为这是十分疯狂的举动,会让法国陷入战争之中。


强硬是为了更好的投降?

俄乌冲突已持续2年多时间,尽管北约向乌克兰大力支援,但始终坚持底线,那就是不直接参与战争,不和俄军有任何直接冲突。

乌军队伍里虽然有外籍志愿兵,但多是民间狂热者和退役军人,没有任何北约现役人员投入战争。而少数现役军人则负责教导乌军如何使用西方援助的武器,不曾直接进入战场。

就算北约援助了大量武器,但也多是落后的武器装备,远射程、威力大的武器很难出现在乌克兰战场,为的就是不刺激俄军,避免和俄正面冲突。

根据北约条例,只要32个成员国中有一个国家和俄参战,那就视为整个北约对俄战争,而俄本身领导的集安组织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理,届时将是两大军事组织的军事对抗,其结果必然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其实,自俄乌冲突以来,马克龙一直是援乌保守派,一直雷声大雨点小,作为西方主要大国,法国的援乌金额最少,反而和普京频频通电话,充当调停人的角色。

早在2014年开始北约就对俄全面制裁,可法俄两国合作依旧非常紧密,贸易额逐年增加,且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也在跟进。

克里米亚危机3个月后,法国向俄交付了4艘西北风两栖攻击舰,还培训俄水兵操控新船只。尽管最后在美国的威慑下,法国放弃交付,但赔给俄一大笔钱。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对俄罗斯频频谴责,可马克龙却建议采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呼吁不要“羞辱”普京总统。

可最近,马克龙似乎像变了个人一样,对外话语十分强硬,如作为欧盟唯一的有核大国,马克龙提议分享核武器,且高调干预高加索事务,并对亚美尼亚军援,打乱了俄、土两国的战略部署。

随后,马克龙更是接连数次提出向乌克兰出兵增援。很多人不解,马克龙为何突然间从保守派变成了激进派?

有人猜测,马克龙可能预料俄乌战争即将结束,而乌克兰必败无疑。马克龙的强硬姿态是为了更好的投降,一旦战争结束,法国第一时间向俄示好,以平息俄的怒火。

同时,法国作为核大国,援乌金额排名第十五,如此消极的态度,战后必然会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指责,欧盟小弟也会对法国有意见。因而,马克龙这番激进言论,可以站在政治制高点,堵住悠悠之口。

其实,马克龙之所以坚持出兵乌克兰,可不是表面文章那么简单,背后关乎着欧洲和世界格局。


法国想要争欧洲老大

自疫情以来,美国国内债务危机愈发严峻,为转嫁风险,美国主导挑起了俄乌战争,这之后世界秩序陷入动荡之中,欧洲最先遭受严峻后果,物价高涨,通货膨胀,欧洲人民饱受苦楚。

如今俄乌冲突已经历2年之久,俄军拿下重镇阿夫迪夫卡后,其优势愈发明显,要不了多久就可剑指基辅

不过,美国将重心放在中东,忙着红海护航,再加上民主党、共和党的博弈,停止对乌的援助,欧盟只能独自面临俄军带来的压力。

就在美国拒绝援乌600亿美元法案后,次日欧盟理事会批准援乌500亿欧元,显然美国在乌克兰的影响力已慢慢散去,实质上俄乌冲突已演变为欧盟、俄、乌三方的对垒。

当然,至于美国是否会彻底放弃对乌援助,还要看未来特朗普是否会重登总统宝座。毕竟他多次表示,一旦再次上台,将会在24小时内和普京妥协。

如此一来,美国就会彻底放弃欧盟,欧洲受到的伤害将会最大化。马克龙显然猜出了美国的意图,这次主动宣布出兵乌克兰,其实就是给欧洲提个醒,如果欧洲国家还要以美国为马是瞻,那只会给欧洲带来沉重的灾难。

随着美国慢慢退出俄乌战局,欧洲的权力中心将交到谁的手中?显然俄罗斯、法国、德国都在争夺欧洲政治、经济的主导权。

其实,冷战时期开始,美国用核大棒主导欧洲的世界秩序,这引来法国的不满,戴高乐坚持特立独行的外交政策,一度宣布退出北约,并将美军赶出法国,尽可能将美国排除欧洲事务外,也希望欧洲能建立属于自己的军队,摆脱北约的束缚。

尽管法国并没有成功,但也确立了在欧洲核心大国的地位。

这一次,美国在援乌问题上徘徊不定,主导地位开始动摇,而英国尽管口头上积极援乌,可实力不允许,这让法国看到了主导欧洲事务的机会。想要借机美国影响力衰退之时,重塑在欧洲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因而,当乌军节节败退之时,法总统马克龙变得强硬起来,迎合美国在援乌上的政策,甚至不惜得罪俄罗斯。


欧洲格局正在改变

从更深层次来看,马克龙只是借着“援乌”的口号,建立“欧洲国家联盟”。英国已脱欧,美国的影响力衰退,法国作为欧盟在五常的唯一代表和核大国,自然有理由去争当大哥。

其实,早在2022年5月,马克龙就曾表示,欧盟不是构建欧洲大陆的唯一形式,他建议建立“欧共体”,以维持欧洲大陆的稳定。

既然已经有了成熟且稳定的欧盟,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建立“欧共体”?其实,法国之所以有这一想法,还因看到了欧盟的软弱性,那就是在政治、军事上没有话语权,只能“无条件”倒向美国,这显然不利于整个欧洲大陆的发展。

而唯有拥有军队、政治、经贸一体化的“欧共体”,才可让欧洲大陆重现过去的辉煌,摆脱美国主导秩序的阴影。

然而,以美国为主导的北约,自然是不可能让“欧共体”存在的,欧洲自由联邦也很难真正实现。

因而,法国只能等待时机,顺势而为,而他的“出兵乌克兰”计划也正符合美国的利益,只要欧洲其他国家都能响应,那美国也将无话可说,“援乌国家联盟”就能够顺势建立起来。

作为欧洲国家联盟的倡导者,只要其他国家响应,法国自然就可获得主导地位,成为欧洲真正意义上的老大哥。而那些出现在乌克兰的欧洲援军,就可第一时间变成“欧洲联军”,届时美国将彻底失去在欧洲的话语权。

正因如此,马克龙才呼吁欧洲各国出兵援乌,希望更多国家看清美国的真面目,让欧洲国家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早日独立。

当然,马克龙这招用的是“阳谋”,通过舆论攻势让美国在是否援乌中徘徊。一旦乌克兰崩溃,那就表明美国没能力保护欧洲安全,战后美国在欧洲的话语权大大降低,法国就可重夺对欧盟的主导权。

其实,法国想要当欧洲的老大哥,德国也想争夺对欧盟的主导权。近期马克龙的多番举动,在欧盟中刷了一波好感,这让德国方面很不高兴,德国防部长暗讽道:“在援助方面,这种言论解决不了问题。”

显然,德国揭穿了马克龙“假大空”的本质,不想让其出风头,主要原因就是争夺对欧盟的主导权,双方都想在军事上压对方一头。

德国显然不希望美国离开欧洲,这样就可借助美国的军事防务能力,争取大部分欧洲国家支持,行驶在欧盟的影响力。

但不管怎么说,欧洲格局已正在改变,法、德两国都不想落后,接下来就看美国大选的结果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