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法院算好“两笔账”,助力企业和社区“双转型”

东莞是一座拥有万亿GDP和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进一步提升,深度城市化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东莞市南城街道某社区就成为汽配产业的聚集区,逐步发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汽配城。如今,东莞市中心城区升级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该社区的汽配产业也在“扩容提质”。

2003年就扎根在此的某汽车经销集团,近两年遭遇经营瓶颈期,4S店老板苦寻转型之道,却等来了该社区经联社的一纸解约书。

“地方产业转型,也要兼顾带动周边企业,不能让诚信经营但转型稍显滞后的企业掉队。”东莞第一法院南城人民法庭专职调解员迅速介入纠纷,与当地司法分局调解员结成搭档,不仅促成双方就续租达成共识,还拉动了企业和社区一同提档升级,为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司法力量。

产业园区升级改造

4S店陷入退租风波

2023年是东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全市掀起“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热潮。地处城市中心的南城街道,多个重大项目建设也同步开工,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正当莞太路道路沿线品质提升项目如火如荼进行时,2023年7月,某汽车经销集团和某社区经联社却“闹掰”了。该社区经联社负责人向当地司法分局驻点调解员咨询,希望主张权益收回租约。

原来,某汽车经销集团向该社区经联社承租了5600平方米的场地打造4S店,2018年最后一次调整租金为40万元/月。由于受到汽车市场结构变化的冲击,经营状况不佳,高额的成本逐渐让他们不堪重负。

而该社区经联社一方,随着汽配城项目的升级改造,经联社成员代表经过多次会议商讨,已经初步拟定了一个腾退落后商业形态的方案,其中就涉及经营不善、产品迭代不够快的某汽车经销集团。于是就有了一开头经联社负责人向调解员咨询的一幕。

如果这个个案实现退租,会不会导致“连环效应”,让其他商家也陷入被动?调解员向上级反映情况,南城街道司法分局办事员张桂芬接报后,迅速启动会商机制,联动南城法庭处置纠纷。

凭借长期的调解工作经验,南城法庭副庭长柯颖意识到,这个纠纷如果处置不当,最终会流进法院,即使“案结”,也不一定能“事了”。事不宜迟,她马上指派南城法庭专职调解员翟佩芝协助当地司法分局调解员介入调解。

“某汽车经销集团在当地经营多年,已经有丰富的市场服务经验。这种企业要扶一把,不能简单地打着升级改造的名义把它淘汰了。”柯颖说。

法庭靠前指导调解

顺利促成双方和解

翟佩芝仔细审查了某汽车经销集团和某社区经联社的租约,决定以算“经济账”的方式让双方明确违约代价,促进双方和解。

“如果解除合同,就涉及赔偿租户的装修费用,合计起来并不‘划算’……”张桂芬在翟佩芝的协助下,先约了该社区经联社负责人开始调解。随后,又约了某汽车经销集团负责人袁经理进行说理。

两位调解员条分缕析、陈情说理,双方都非常信服,翟佩芝紧追不舍,“分则两伤、和则两利,双方各让一步继续合作,才能达到双赢”。

最终,在法庭的靠前指导和调解下,该社区经联社经过民主决策,同意某汽车经销集团继续承租。某汽车经销集团袁经理也表示,感谢各方调解,让企业渡过难关。他们正以这次危机为教训,积极推动业务优化提质,4S店正在逐步增加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比例。

这次纠纷的顺利化解,体现了法院抓好诉源治理,积极“护企、助企、暖企”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积极深化诉调对接“1+2+3”机制,全院建立由120名专职调解员、236名律师调解员、90家特邀调解组织256名特邀调解员组成的三大调解队伍。

去年,东莞第一法院参与诉前调解成功案件超过5.1万件,诉前调解成功率超成,不少矛盾被及时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南城法庭开通企业解纷绿色通道,对涉社区和企业等案件加急处理,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该庭首创“法律风险提示函”机制,主动研判案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积极向相关部门发出警示。此外,法庭还与多地商会签订协议,积极发挥商会调解的乡情优势,助力调解成功。

“在很多老百姓的眼里,法院就代表着‘一锤定音’。但是,法官如何在办好案的同时,以能动作用助力社会矛盾多元化解,这是新时代人民法庭践行‘枫桥经验’的新挑战。”南城法庭庭长谢立川介绍,老百姓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涉及民商事纠纷也越来越复杂,调解起来就需要专业、权威的法律指导,法庭已经做好建章立制工作,把诉前调撤率提升作为法官绩效考核的机制,提升作为能动参与社会治理、主动推动诉源治理的自觉行动。

2023年,南城法庭参与化解诉调对接案件13734件,成功调撤8289件,成功率达62%,法官参与多元解纷的作用和效应不断显现。

来源: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