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逆差上千亿,还要当第三大经济体?印度拿什么盘活本国经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印度的经济以几近令人咋舌的速度冲击着全球前列,最新的数据显示,印度的GDP已经攀升至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

而印度总理莫迪更是在美国国会讲话中豪言,目标要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在莫迪政府的推动下,印度从全球第十跳升至第五,目标成为第三大经济体似乎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华尔街金牛高盛集团甚至预言,印度有望在本世纪内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当我们拉近镜头,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浮出水面:尽管如此的崛起和潜力,印度却每年面临高达数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这样一个在对外贸易上明显处于下风的国家,是如何逆境求生,是怎样供养了14亿的人口的?

一、人口14亿的背后,是经济的悲还是喜?

印度,似乎总是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困惑。

有着绝美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拥有超过65%人口在35岁以下的年轻国家,这样的国家理应充满活力与创新,然而其国内就业形势却显得极为严峻。

当这些年轻人试图进入劳动力市场时,他们往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市场上的岗位数量与巨大的人口数量极不成比例,使得每一个岗位都变得异常珍贵。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年轻人面临的就业压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而他们所受的教育更是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虽然印度的教育体系已经为大量年轻人提供了机会进入学校,但根据许多调查发现,他们学生所学到的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像是一张没有完整边缘的拼图,总是难以拼凑成完整的画面。

但令人惊讶的是,面对如此糟糕的情况,如巨大的人口压力、不匹配的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印度的经济数字却依然增长,如此不合逻辑,这又是为什么?

近年来,印度的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高水平,这样的增长速度与其内部的失业率和其他经济指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增长到底是基于真实的经济活动,还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二、靠石油与科技,印度如何玩转两大强国?

印度在吸引外资上可谓是出奇制胜,因此大量的外资企业被其巨大的人力资源与市场潜力所吸引进入印度,为其增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

但印度却并不仅仅满足于吸引外资,反而总是通过各种策略从这些企业中“割韭菜”,靠“割韭菜”成为国家经济的一大支柱。

“狂割韭菜”可能是对印度近年来经济政策的一个形象描述,首先为了吸引全球巨头苹果在印度设立生产基地,印度政府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从减税、提供土地,到强制国内厂家为苹果让路,这似乎都体现了印度为了引进技术和知名度都相当高的苹果,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决心。

然而,当这些企业真正进入印度,开展生产和销售后,他们似乎面临了一个与预期完全不同的境遇。

小米,这个曾在印度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的中国手机品牌,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当时,小米被指控违反外汇规定,资产遭到了冻结,并被罚款高达50亿元人民币。

而且这并不是个例,几乎所有的外资企业,进入印度后都似乎难以避免被其“挖角”,更离谱的是,当印度与富士康等大型供应链企业进行合作时,其策略更为狡猾。

作为苹果的主要生产商,富士康在印度的投资高达60亿美元,但当其供应链中的其他厂家,如纬创等,在他们面临困境时,印度却没有给予应有的支持。

相反,印度政府通过各种法规制约,使其遭受重大损失。

俄罗斯的经历也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俄乌冲突后受到了全球的经济制裁,印度马上伸出了援手,选择与其进行石油贸易。

但印度只愿意用卢比支付,而且大量的货款直至今日,仍被印度央行紧紧掌握,使俄罗斯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结语

印度的策略实在过于愚蠢,看似帮助其获得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对外资和国际合作伙伴的“挖角”行为,将会严重损害印度的国际形象和信誉。

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他们是否还会选择继续在印度投资,或是转移阵地,只是时间问题,相信在未来,与印度合作的国家和企业都将更加审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