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恒星通讯社”,主笔守常,作者授权推送
同志们要求讲讲欧佩克减产的问题,安排。
目前我们的媒体对此次减产的解读普遍集中在讲沙美矛盾的角度,认为这是沙特对美国的打脸。
这么说也没错,毕竟拜登刚去促增产,一转头得到一个减产的结果,确实被狠狠教育了一顿。
但仅停留在这一层的话,就不全面了。
因为这次行动是欧佩克+集体作出的决定,而非沙特一家做出的决断。
大家应该也注意到,新闻中的欧佩克后面是有个+号的。
这个加号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这次减产是扩大的欧佩克联合体,也就是欧佩克联合其他主要石油出口国,一起做出的决定。
目前欧佩克+的组成如下:
- 欧佩克成员国: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委内瑞拉(创始五国)、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加蓬、安哥拉、赤道几内亚和刚果;
- 非欧佩克成员国的产油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墨西哥、哈萨克斯坦、苏丹、阿塞拜疆、巴林、文莱、阿曼、南苏丹。
这个欧佩克+是怎么来的呢?它和欧佩克又有什么区别呢?
这是我们今天要梳理的第一个问题。
和欧佩克有着62年历史不同,欧佩克+其实是这几年才出现的。
它虽然不包括美国,但却是美国页岩革命意外促成的产物:
2003-2005年,美国水力压裂和水平钻井开采技术相继取得重大突破,使得页岩气、页岩油的大规模商业开发成为现实。
于是200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油页岩、焦油砂和其他战略性非常规燃料法案》、《能源政策法》法案,将页岩油气提升至战略资源的地位,要求政府不遗余力发展此类非常规能源,“以减少美国对政治和经济不稳定的外国石油进口来源日益增长的依赖”。
其目标是到2035年,将美国一次能源自给率提升至接近90%的水平。
此后,美国掀起声势浩大的产能大暴走。
2009年,美国天然气产量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
2014年,美国石油产量逼近俄罗斯、沙特,天然气产量更是遥遥领先,时隔大半个世纪再次成为最大能源生产国。
2014年,美国重新成为全球最大能源生产国
面对美国油气产量的快速提升,为了捍卫自身的国际市场份额,从2013年起,欧佩克、俄罗斯不约而同开启应战模式,敞开供应石油。
三大能源产地这种海量供应,很快就使得国际原油市场严重供过于求,因此价格开始从2013年110美元/桶的高点一路暴跌。
打到战况白热化的2016年,刚开年国际油价就跌破30美元/桶,一个月内掉价近三成。
份额战打到这个份上,美国的油企首先趴下,退出竞争,而沙特、俄罗斯两大巨头却越战越勇,大有搞死对方才收手的架势。
眼看老大战意正浓,欧佩克和非欧佩克的二线石油生产国国家开始坐不住了,这些国家底子薄,本来就靠卖油过日子,经过这么一轮折腾,赤字、债务、通胀危机接连爆发,搞得民众天天上街抗议、政府官员痛苦不堪。
于是双方开始劝两个大佬尽快带领大家讲和,一起商量对策。
由于同属发展中国家、战略利益相近,2016年12月,欧佩克成员国和以俄罗斯为首的10个非欧佩克产油国决定化敌为友,经过艰难谈判,双方达成限产协议,“欧佩克+”初步形成。
2019年7月2日,双方签署《合作宪章》,“欧佩克+”合作机制正式确立。
有社友可能会问:
“既然是要调节产量,为什么不带上美国一起调节呢?”
原因很简单,就好比问三国时孙刘联盟为什么不去找曹操一个道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目标就是消灭地方割据政权、一统天下,一旦跟他合作,以后只会被逐步蚕食,最后被吃干抹净,不要说独立自主,就是生存都会成问题。
同样的道理,美国不仅是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更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这种双重特性就决定了一点:
其他产油国的利益和美国的利益,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一旦欧佩克和美国联盟,就意味着美国从理论上可以构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循环:
油价低时,可以用消费端的获利来补贴生产端;
油价高时,可以用生产端的获利来补贴消费端。
届时美国只需长期维持65-75美元/桶这个适中价格,就可以在消费端压力不大的情况下,让页岩油企业实现保本微利,先存活下去。
一旦生存无虞,这些企业就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提升不断摊低成本,同时扩大生产能力。
一旦美国油企的开发成本成功压低、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在未来的竞争中它就可以先立于不败之地。
到那时,不管是欧佩克还是其他发展中能源出口国就只能任人鱼肉:
因为美国手上还有一个东西,叫经济霸权,它从不吝啬于利用这个霸权、动用各种非市场行为来制裁、封锁、打压竞争对手。
一旦未来反目成仇,美国随时可以给这些竞争对手贴上“独裁”、“专政”、“非人道”等各种稀奇古怪的标签,一举压垮这些国家的企业。
甚至必要时它还可以用长臂管辖跨国抓人、制裁第三方等,以确保市场上无人再敢说个不字。
因此,欧佩克和美国联手,就意味着培育一个不可战胜且没有底线的对手,属于典型的饮鸩止渴、自毁前程。
没有人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多年的经验告诉这些产油国,跟美国打交道,绝对不能心存幻想。
而美国这种不讲规则的霸道形象,正是真正阻碍产油国们与它联手的底层原因。
从上面欧佩克+建立的博弈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机制是一种发展中产油国战略对冲的结果,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联合调控产量,加强调节国际原油供应,从而达到影响油价、确保收益的目的。
这种报团取暖的组织形式,就决定了欧佩克和欧佩克+有着重要区别:
区别一、相比欧佩克而言,欧佩克+是较为松散的联合体。
很明显,沙特和俄罗斯的合作是欧佩克+成功的关键,但实际上两国同样存在深刻的分歧,这就使得欧佩克+机制无法真正成为有强制约束力的垄断集团。
比如2020年3月,由于疫情造成全球原油需求下降,沙特和俄罗斯就爆发了一轮大规模供应战和价格战。
到了4月份沙特想推动欧佩克+减产来保护价格,俄罗斯就不干了,认为就是沙特前一个月擅自增产才导致油价下跌,双方一度搞到欧佩克+会议紧急取消,导致国际油价直接崩盘,后来还是领导人直接通电话才最终达成减产协议。
这种相对松散的结构,也为今后欧佩克+的运作增加了不确定性。
区别二、相比欧佩克而言,欧佩克+的政治考量更加复杂。
欧佩克成员国中,沙特、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尼日利亚等主要国家和西方的传统关系不错,因此欧佩克的对外关系相对稳定。
同时,欧佩克成员国地域相对集中,需要考虑的外部因素相对简单,所以议题相对简单,主要是一个供求-价格问题。
而一旦到了欧佩克+,由于加入了同样具有主导权、和西方不怎么对付的俄罗斯,同时成员广泛分布在亚非拉,各自面临的外部因素就复杂多了。
因此欧佩克+制定集体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国际政治局势、国家间关系平衡、地区利益等问题,使得议题上升为政治-能源问题。
区别三、相比欧佩克而言,欧佩克+的前景更加不明朗。
要评估一个机制的前景,除了分析内部组织架构,还要分析其外部环境。
目前全球最大的治理议题之一就是应对气候变暖,各主要工业国都在部署碳达峰和碳中和日程,这种大势显然对产油国不利。
但是,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产油国们选择的发展路径是不同的,有的选择与时俱进、积极转型,有的保持观望、走一步看一步,有的则分身乏术、只能因循守旧。
在这种情况下,联合体内国家越多、地域越广,路径分歧就越大,这也是制约欧佩克+群策群力的地方。
因此,综上所述,欧佩克+是一个远比欧佩克更复杂的国际产业联合体,由于内部机制尚未真正理顺、外部环境又不尽相同,因此其发展趋势如何只能取决于当事国们如何进行内外协调。
这就决定了它现在做出的决策,更多是临时性、应变性的战术决策,而非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决策。
这是对我们今天第一个问题的梳理,也是我们解读本次减产行动是一个基础性的认知。
那么,我们接着梳理今天第二个问题:
欧佩克+这次为什么要减产?
这次减产行动真的是出于对美国的打击吗?
其实并不是,这么说太高估美国的影响了
这次减产其实只是既定计划的发展,至于打击到美国,那只能说是附带伤害。
没错,事情并没有像常见解读的那样具有冲突性和戏剧性,它仅仅是欧佩克+在前年达成的超长期减产协议的后续,更多的是经济考量。
先说说这个超长期减产协议怎么来的:
2020年4月,全球疫情开始爆发,各主要石油消费国经济前景迅速被看淡,因此石油价格出现断崖式暴跌——
仅仅两个多月就从年初的每桶将近60美元跌到四月份的20美元出头。
在这种情况下,为减少油价下跌对石油收入的冲击,欧佩克+经过内部多轮谈判,宣布达成如下协议:
自2020年5月1日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首轮减产,减产额度为970万桶/日(1吨约等于7.33桶);
自2020年7月起减产800万桶/日至12月;
自2021年1月起减产600万桶/日至2022年4月。
从970万桶到800万桶再到600万桶,这个数目是逐个叠加的吗?
其实不是,而是递减。
它的意思是,三个阶段均以协议商定时欧佩克+的生产能力为基准,然后——
第一阶段大幅度减产970万桶/日;
第二阶段缩小减产规模,只减产800万桶/日;
第三阶段再次缩小减产规模,只减产600万桶/日。
因为按照当时的预测,到2022年4月,世界经济应该基本就恢复了。
那么,这个减产规模大不大呢?
非常大,因为2019年全球石油产量约为9492万桶/日,970万桶相当于直接爆砍10%。
所以消息一出,价格马上又飞了上去。
而到了今年,世界的需求量虽然总体恢复,但由于减产协议已经到期,所以产能也从今年4月期开始迅速恢复(下图蓝色线从2022第二季度起快速爬升),截至九月底已经超出需求不少(下图红色框中蓝色线高出褐色线部分)。
也因此,欧佩克+这次才决定减产200万桶,预计从九月份的平均2960万桶/天下降至平均2860万桶每天。
为什么是2860万桶/天而不是2760万桶/天呢?
因为欧佩克+现在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投资不足,所以产能一直都达不到理论值,产能一达不到理论值,实际削减出来的自然也就达不到,所以才会预计实际减少100万桶。
市场供需,这就是欧佩克+这次减产的最重要考量,而非在谋划什么大棋、狠招。
客观地讲,这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减少产量的决策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本身减产幅度才占全球日产量1%,已经算相当温和了。
但是,随着美国的介入,事情就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了:
——明明已经供过于求,美国还要求增加产量;
——明明是温和减产,美国还极度不满、横加指责。
如果说欧佩克+减产是因为市场环境,那美国政府要求增产是为了什么?
肯定不是因为全球需求,因为都已经供过于求了。
很明显,它是为了在中期选举遏制国内通货膨胀,换点选票,也为了放大联合限价行动进一步打击俄罗斯经济,以减少在乌克兰的压力。
这么一对比,究竟是谁把能源问题政治化,岂不是一目了然?
但美国政府不但要强词夺理,还反过来指责是沙特把问题政治化,这不是倒打一耙是什么?
什么叫做唯我独尊、霸权主义,美国对欧佩克这种指责就是。
也因此,沙特政府才会出来澄清,坚决拒绝这种污名化,同时再次强调沙美关系的战略性,意思就是我已经够照顾你,也够克制了,你不能再这样泼我脏水。
回应得相当有理有节。
所以,当我们梳理这个过程,我们就能知道事情的根本起因不是什么沙美矛盾,而是美国故意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以此来转移自己内政失败和外交失败的责任。
如果我们的媒体也顺着美国的思路去解读,甚至添油加醋渲染出沙美对决的情节,那恰恰就是在帮美国政府寻找开脱借口,是不可取的。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很难有效反制?
减产决定出来后,美国政府可以说暴跳如雷:
先是其国务卿布林肯直接抨击欧佩克“目光短浅且令人失望”,并威胁说拜登政府正在审查有关美沙关系的“一些回应选项”。
随后白宫发言人发表声明,指责这一决定是“巨大的错误”,“欧佩克+显然正在与俄罗斯保持一致”。
最后是拜登直接出来放话,说沙特是“帮俄罗斯做事情”,自己正在考虑采取行动,“让沙特付出代价”。
我们常说,愤怒的本质是对自己无能的不满,美国政府这么愤怒,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可以做出的经济选项并不多。
堂堂第一大产油国,面对这种“公然挑衅”竟然无力遏制?
还真是。
本来嘛,对付减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产,如果美国能做到欧佩克+减多少它补多少,则不用多久欧佩克+就得陷入分裂。
可问题是,美国现在的增产空间极为有限。
这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
第一个原因,美国的页岩油气企业在2016年的世纪大战中伤筋动骨,至今还没恢复过来。
尤其是欧佩克+体制确立之后,美国页岩油气行业彻底偃旗息鼓。
2015-2021年,全美有274家油气生产商、330家油田服务和中游公司破产或申请破产,破产总数超过600家,涉及债务超3210亿美元,损失极为惨重。
欧佩克+的成立攻破美国油企最后一道心理防线
这种暴力伤害给美国人留下的阴影有多大呢?
这么说吧,时至今日,哪怕油价已经稳定在70美元以上,甚至今年一度突破110美元,美国的金融行业还不大敢给幸存下来的页岩油气企业融资,而后者也是胆战心惊地开工,生怕步子一下又迈大了。
没成想,这种瞻前顾后又让它们再次蒙受损失:
本来今年油价高涨,这些劫后余生的企业算是赚了一笔,但这些企业之前亏怕了,越想越觉得今年的好日子不真实,然后,它们反手就给自己做了低油价的对冲:
数据显示,美国页岩油生产商目前对46%——也就是将近一半——的预期原油产量进行了对冲,其中42%是以每桶55美元的平均底价进行的。
也就是说,这些油气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价先锁定55美元出货,到了交付期如果市场油价低于55美元,则它们多赚中间差价,如果市场油价高于55美元,则油企们就损失了溢利的空间。
从第二季度市场均价来看,这些油企平均损失为每桶21美元,如果今年油价继续高涨,它们还要损失更多。
这种宁可少赚也不敢多赔的心态,在美国嗜血的商业传统中是相当少见的,由此可见它们心里对欧佩克+有多忌惮。
所以,现在除非拜登政府能大撒币,让这些油企放胆往前冲,否则没有人愿意紧急增产、在欧佩克+的刀口抢饭吃。
前几天路透社也注意到这种现象,特地跑去采访这些油企,其中几个的回答耐人寻味:
得克萨斯州Patterson-UTI公司的CEO说:“对于欧佩克+的减产,我没听到哪个生产商说‘我要抓住机会填补这个空缺’。现在除了劳动力和服务的紧张之外,租用性能一流的钻机还需要至少六个月的交货时间,所以没有什么能快速提升”。
科罗拉多州Anschutz Exploration公司的CEO说:“我预计我们的职位不会有任何上下变化。我们缺乏良好的钻井平台和工人,而且2023年的预算已接近完成,所以不会因应欧佩克+的减产”。
另一家得州公司Enterprise Offshore的CEO说:“在美国生产商获得更多资金之前,他们将很难增加产量,而欧佩克将继续控制定价” 。
路透社这篇报道的标题,叫《即便欧佩克+减产,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也将保持观望》。
人、财、物三缺,这就是曾经作为美国能源生力军的页岩油企的现状。
这是造成美国增产能力有限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在于拜登政府的能源政策。
这个展开来又得有大几千字,我们就集中讲石化部分,其他的如清洁能源、基础设施部分等今后有机会再详细讲。
老头上台之后,美国能源政策一大变化就是大幅度将气候变化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提出以绿色新政作为应对气候挑战框架的思路。
其政策核心,就是“建立现代、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公平的未来清洁能源”。
这个理念,一看就对石油石化不是特别友好。
从目前看,老头对石油石化主打限制牌:
2021年1月,老头上台后随即签署一系列行政命令,其中在化石能源发展上明确要求2022年之前取消政府对化石燃料的财政支持,并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奖励生产清洁能源;
在化石能源开采上,他取消了“拱心石”原油管线第四期工程项目建设,并对现有的联邦石油和天然气许可和租赁进行严格审查,在此期间全面暂停审批新的公共土地或近海水域石油和天然气租赁许可。
而对于特朗普一直想推动的阿拉斯加石油开采,老头一个北极海域保护令就给堵了回去,宣布禁止在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北极近海进行石油勘探和生产,严禁破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
一方面是扶持清洁能源,一方面是抑制石化能源,你让油企怎么有生产积极性?
因此,现在美国的产能,不要说不上欧佩克+的差额,就是距离自己疫情前的水平还有一大截。
你说,它要怎么去填这200万桶/天的坑?
上述这两个原因,就决定了美国很难在经济手段上有效回应欧佩克+的减产行动。
这是我们今天第三个问题的答案。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美国拿欧佩克+没有办法呢?
当然不是,它还有看家法宝:盘外招。
正面干不过,它可以从桌子底下搞点别的。
从目前看,它有可能下手的方向是在中东通过以色列、伊朗、也门、卡塔尔、人权等问题直接向沙特施压,同时力争分化欧佩克+内部的小集团,比如通过扩大投资等手段吸引小国退出统一行动、向主要国家施加压力等。
因此,在判断未来走向看,我们大概率会看到一个更加不择手段的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更加进退失据地表演。
而在欧佩克+这方面,由于我们指出的三个内部问题(组织松散、政治复杂、国家路径不同),未来怎样应对美国的极限打压,同样也是个巨大的考验。
当然,我们肯定也不会坐视美国胡来。
毕竟亚欧大陆是我们的主场,更是我们的家园,怎么可能让外人来破坏,对吧?
最后说一个有趣的假设:
如果,在我们的帮助和协调下,欧佩克+最终往【能源央行】的方向发展,通过政策和预期管理来影响全球能源产业,进而助推全球经济往更融通、公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大家觉得会怎么样呢?
如果成型,那这个能源央行的结算货币,美元恐怕是很靠后的选择。
我们拭目以待吧!
以上,便是对欧佩克+本次减产的梳理。
下篇我们如约谈谈芯片,大家还有什么想了解的也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