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灾后才被拜登想起来,波多黎各的美国梦,为什么难以实现

环球网报道,受“菲奥娜”飓风影响,美国遇难人数已超百人,或将给受灾地区带来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其中,除了美国本土处于灾区的各州,其海外属地波多黎各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拜登还亲自前去安抚了一番。

事实上,拜登出访灾区的第一站选在波多黎各,并不是出于看重。恰恰相反,波多黎各在美国的地位,更像是当代版的殖民地,但名义上是美国的海外领地。联邦政府不能不管,又不想给钱重建,这才让拜登出马,送去一波精神上的慰问。

波多黎各位于加勒比海东部,15世纪末被哥伦布航海时发现,后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成了重要的海运中转站。

19世纪末,美西战争爆发,凭借着近水楼台的优势,美国很快就占领了波多黎各。但在波多黎各人看来,美国这个邻居和西班牙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外来侵略者,所以他们没少举行起义,甚至还派人刺杀过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是没成功。

到了1952年,波多黎各人终于折腾不动了,立法成为了美国的一个自由邦,还把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照搬了去,对应设立了总督、参众两院和法官。

波多黎各有三个主要政党:支持自治的人民民主党,支持建州的新进步党,以及支持独立建国的独立党。以前是人民民主党和新进步党平分秋色,独立党打酱油,但随着波多黎各的经济发展日益拉胯,支持成为美国第51州的人越来越多,独立党倒是一如既往地打酱油。

客观来说,波多黎各的经济水平在加勒比海地区算相当不错的,但跟美国比起来就差得远了,就连家庭收入中位数最低的密西西比州,都比波多黎各高出一倍。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严重打击了波多黎各的旅游业。即使金融风暴过去很久之后,由于国际航线的发展扩大,游客有了更多选择,知名度不高又没啥网红景点的波多黎各自然就被遗忘了。

再加上波多黎各要在缺乏联邦拨款的前提下维持高福利,财政赤字越累越高,早在2015年,其债务总额就突破了700亿美元。所以他们才会在近年来一心想加入联邦,成为第51个州。

可美国也不愿意当接盘侠,一旦波多黎各成功建州,除了700多亿美元的债务,联邦政府每年还得给他们拨不少钱,用来扶持当地经济发展,光是想想都觉得肉疼。

因此,波多黎各发起的6次建州公投,都被美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搁置或否决。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20年,过半数的人同意建州。阵仗最大的一次则发生在2017年6月,当时虽然只有23%的人参与投票,但支持建州的票数高达27%。而在公投举办的前一个月,波多黎各刚刚宣布破产。

好在华盛顿没有见死不救,经历一番波折后通过了援助法案,暂时缓解了波多黎各破产后的燃眉之急。但美利坚的钱不是白拿的,代价就是失去了自主权。按照协议,波多黎各所有政府机构的任何决策,都要受到美国国会委托的监管委员会监督,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殖民政府重开了呢。

有人觉得奇怪,美国既然怕波多黎各拖后腿,为啥不干脆放他们自由,结束这段纠结反复的关系呢?

原因很简单,波多黎各地处加勒比海环岛链的中间,是进出大西洋的重要门户。控制了波多黎各,就意味着控制了美国的加勒比“后院”,所以美国宁愿时不时给点甜头,也要拖住波多黎各不让它走。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美国和波多黎各的关系,大概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