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2号被袭击,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浅层战略表达是迫使乌俄冲突继续下去,深层意图是直接打击俄军的核威慑战力,这也是俄军最后一战底牌。
出品:国科瞭望台(第4479期 独家首发)
北溪2号管道被袭击之后,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关注,因为这是对大型民用设施进行的袭击,而且在乌俄冲突的关键转折点上。至于北溪2号是谁袭击的,这个其实不太重要,因为袭击管道所需要的技术、动机太宽泛了,但是有一定需要肯定,美军必然是知情的。管道泄露点位于丹麦的博恩霍尔姆附近,这是北约控制区。
图片解读:Mk 18 Mod 2 无人水下航行器有可能参与袭击,或者由非美军人员操作这个装置潜入管道周围
图片解读:美军第六舰队水下作战中心恰好在丹麦的博恩霍尔姆附近进行长时间的训练
北溪2号事件发生时恰逢乌克兰东南部四个州加入俄罗斯,因此这两者有强烈的关联,从逻辑上说,炸毁北溪2号可切断俄欧之间的能源利益交换,让乌俄冲突没有回旋的余地,也就是说,袭击者不愿看到乌俄冲突停下。
因为,俄罗斯可借为欧洲提供能源的方法,缓和俄欧关系,欧洲在这个冬天也需要俄罗斯的能源,俄欧关系一旦缓和,加上俄罗斯也不愿继续打下去,这场冲突就有可能停下。那么,把北溪2号炸掉之后,俄欧之间无法通过利益交换实现缓和,欧洲的北约成员国也不得不继续按照美军的战略要求,继续对俄军施压,继续把俄军逼到墙角的最深处。
图片解读:俄军伊斯坎德尔战术弹道导弹
那么这样做,目的是什么?目的是逼迫俄军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比如战术核弹,因为俄军目前只有这张牌可用,常规力量已经打完了,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全部都上了,就剩核武器这张牌了。
10月1日,车臣卡德罗夫发出警告,如果北约继续咄咄逼人,那么俄军可能使用战术核弹打击乌军目标,这其实正中美军下怀。美军现在就是要彻底打破俄军的核威慑战略,令其失效,因为一旦动用核武器,就意味着核威慑失效,核威慑的本质在于核恐吓,核心是不使用核武器,而是利用核武器的强大破坏力达到威慑效果。那么俄军一旦投掷核武器,就意味着威慑理论是失败的。
图片解读:白杨洲际弹道导弹是俄军最后的底牌
如果俄军投掷核武器,那么问题就来了,美军正是希望看到这一幕,北约、联合国、美军必然会发起更大的舆论战,放射性污染一旦进入波兰,北约可启动集体防御机制,届时整个东欧面临核战,可能成无人区。如果俄军坚决不使用核武器,美军仍然会继续使用激将法,迫使俄军核威慑效果降低,这才是北溪2号被袭击的逻辑。
图片解读:一旦战术核弹使用,东欧可能成无人区
综上,北溪2号被袭击,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浅层战略表达是迫使乌俄冲突继续下去,深层意图是直接打击俄军的核威慑战力,这也是俄军最后一战底牌。本文由 @国科瞭望台 独家首发,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本文由 @国科瞭望台 独家首发,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