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愿谈”到“敢抗”,欧盟对美贸易态度正在迅速转向。
随着7月9日这个谈判大限逼近,布鲁塞尔放出了迄今为止最明确的信号:不接受美方取消关税的承诺,任何协议免谈。甚至连“对等关税”的威胁也重新摆上了桌面。这已不再是一场常规博弈,而是一场关乎国际贸易秩序的正面冲突。
倒计时开始,欧盟底线曝光
据《金融时报》报道,欧盟方面已正式通知美方:若7月9日前无法就关税达成实质性让步,欧盟将考虑启动报复性关税程序,覆盖范围从原有的210亿欧元商品清单,扩大至950亿欧元,覆盖美国的木材、航空零部件、芯片、关键矿产、药品等关键出口产品。
欧盟的态度不再含糊。此前三个月,美方一直试图将谈判内容限定在类似“美英模式”的框架中,即部分保留现有关税、换取欧盟在其他领域让步。但这一次,欧盟在最后一轮前明确亮牌:不取消10%基准关税,特别是针对汽车、钢铝、药品和芯片的高关税,就别想签任何协议。
负责此次谈判的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谢夫乔维奇将在7月3日会晤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和贸易代表格里尔,被各方视为“关键72小时”。
这场“零时会谈”,决定了一个问题——美欧之间,还谈得下去吗?
冯德莱恩出手:团结27国对美强硬
有意思的是,这次欧盟并未如过去那样分裂内耗。报道指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上周峰会上亲自出面斡旋,要求所有成员国“必须支持欧盟统一立场”,不得私下与美方进行利益交换。
要知道,过去欧盟在对美博弈中吃过太多“被各个击破”的亏。法德两国对产业补贴的优先级不同,南欧国家更看重农业出口,东欧更依赖美军存在。但这一次,显然冯德莱恩用“共生存”作为政治绑带,将27国利益整合成统一话术,目标只有一个——逼美国退让。
尤其是在芯片、药品、关键矿产这类领域,美方的新关税威胁已经触动欧洲核心神经。
美国算盘:高压谈判换时间
特朗普政府并不讳言其“高压换让步”的谈判风格。
美国目前对欧盟钢铝征收高达50%的关税,对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已是赤裸裸的威胁政策。而美方此次提出的新方案,是保留关税不降,但在未来设立豁免机制,让部分欧企申请“个别豁免”。
说白了,这是“关税不撤,程序缓冲”,以时间换政治空间。
但欧盟这次似乎看穿了美方的算盘。如果接受美方“延期降关税”的结构,就意味着未来谈判被美方单方面控制。而且这种模式早在美中谈判中屡见不鲜——美方先设高压,再制造豁免交换筹码,用关税胁迫合作方让步。
欧盟显然不想妥协。
谈崩的后果:欧洲也做好了准备
一旦谈崩,欧盟的报复性关税计划将从7月14日起正式启动。
这不只意味着欧洲对美国商品的高额加征,也标志着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又一次破裂。更重要的是,在全球供应链仍未从疫情与地缘冲突中恢复的大背景下,这场关税战会带来更严重的二次冲击。
目前欧盟的950亿欧元报复清单已经拟定,范围远超之前美欧航空补贴争端时的报复范围。这不是“象征性警告”,而是系统性施压。而且欧洲议会内部已有呼声,若美方针对关键矿产下手,欧盟将启动“绿色贸易反制机制”,限制美国新能源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换句话说,欧洲也开始动用“战略资源武器化”。
美欧脱钩加速?全球或迎来又一场供应链洗牌
这场即将摊牌的贸易谈判,并非孤立事件。
在中美经济脱钩趋势持续深化、全球南方加速崛起的背景下,曾经最稳定的“跨大西洋联盟”也正在松动。美欧之间的信任危机,不仅体现在军事与地缘政治,更深刻地映射在经济结构上。
从新能源政策分歧,到产业补贴战争,再到此次关税谈判,欧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美国不是“盟友优先”,而是“美国优先”。而欧盟,必须在话语权与对等博弈中,重新定义自身地位。
7月9日之后,若美方不退让,那不仅仅是谈判破裂那么简单——那是美欧之间一次“经济主导权”的正式分手。
结语:谈判的终点,是博弈的起点
这场看似枯燥的贸易谈判,其实正是一场无声的地缘斗争。
欧盟不再退让,美国也不肯低头。7月9日之后,是妥协,还是摊牌?全球供应链的下一次巨震,或许已经在倒计时中悄然发生。
这一局,谁退,谁输。谁僵持,谁伤。而真正的赢家,也许不是谈判桌上的任何一方,而是能在混乱中精准布局的第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