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的背景下,日本正加速推进海底稀土开采计划,试图减少对华依赖。然而,这一战略能否真正对冲中国稀土禁令的影响,仍面临技术、成本及供应链等多重挑战。
日本深海稀土开采计划加速推进
日本政府计划于2026年1月在南鸟岛附近5500米深的海底进行首次稀土试采,目标回收35吨富含稀土的泥浆,预计每吨可提取约2公斤稀土。若试验成功,日本计划在2027年扩大试采规模至1000吨,并力争2028年后实现商业化开采。
南鸟岛周边海域稀土储量估计达1600万吨,位居全球第三,富含镝(Dy)、钆(Gd)等关键元素,对电动汽车电机、军工等领域至关重要。日本政府希望借此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目前日本约60%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
深海开采面临巨大挑战
尽管日本对深海稀土寄予厚望,但实际开采仍面临诸多难题:
1. 技术障碍:5500米深海开采远超此前2500米的试验深度,设备需承受极高水压,且泥浆运输易堵塞管道。
2. 高昂成本:深海作业、运输及提炼成本极高,初步估算比从中国进口贵3倍以上。
3. 加工能力不足:日本缺乏稀土精炼技术,全球90%的精炼产能仍由中国掌控。
4. 环保争议:深海采矿可能破坏海洋生态,此前日本曾因环保诉讼被迫推迟试验。
中国稀土管制冲击全球供应链
2025年4月,中国对7种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导致国际市场镝、铽等价格飙升,氧化镝一度突破1000美元/公斤。日本汽车产业首当其冲,丰田、本田等企业库存仅能支撑数月,部分生产线面临停工风险。
尽管中国近期放宽对欧洲等地的出口审批,但对美国仍严格限制,凸显稀土作为地缘政治工具的作用。
日本深海稀土能否改变市场格局?
1.短期影响有限:商业化开采至少需数年,日本仍需依赖库存或替代供应。
2.长期战略价值:若成功,可部分降低对华依赖,但成本竞争力存疑。
3.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美国加速本土开采,澳大利亚扩大产能,但均受制于中国精炼技术。
结论
日本深海稀土开采虽具战略意义,但短期内难以对冲中国出口限制的影响。全球稀土市场的真正突破,仍需依赖技术进步、回收体系完善及供应链多元化。这场资源博弈,远未结束。
【参考资料】
1. 日本深海稀土开采计划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观察者网,2025-07-01)
《日本2026年1月试采南鸟岛海域稀土》(中国评论新闻网,2025-07-01)
《日媒:日本将于2026年1月试采南鸟岛海域稀土资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5-07-01)
《韩媒:日本“稀土独立梦”将推迟一年!》(网易新闻,2024-01-10)
《日本在海底6000米寻找稀土以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字节点击,2022-11-02)
2.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再次升级!》(全球矿产资源网,2025-05-14)
《我国是否禁止中重稀土出口?》(海关律师网,2025-06-11)
《最新部署!严打稀土等战略矿产走私出口》(凤凰网,2025-05-09)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升级 引发全球供应链格局重塑》(中国报告大厅,2025-04-07)
3. 其他相关报道
《韩媒:日本着手开采海底6000米的稀土,够全世界使用数百年!》(网易新闻,2023-10-22)